癌症是香港的头号杀手。单在2022年就有14,717人死于癌症,占全港总死亡人数约四分之一。其中,大肠癌的死亡率位居第二位,且有上升趋势。大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最佳筛查工具。及早进行检查,不但能让患者在早期接受适当治疗,更能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形成。
大肠镜检查:预防大肠癌形成
大肠癌主要是由肠道瘜肉演变而成。虽然瘜肉本身是良性的,但经过约7至10年的时间,若累积足够的基因突变,部分瘜肉便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这个过程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及早透过检查发现并切除瘜肉,是有效预防大肠癌形成的最佳方法。
需要接受大肠镜检查的原因
大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大肠癌、息肉及其他大肠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医生通常会建议以下人士进行照肠镜:
- 长期腹泻、便秘、排便带血、黑便等肠道症状
- 粪便潜血阳性
- 家族有大肠癌病史或接近指标年龄(一般建议50岁或以上人士)
- 追踪大肠息肉、慢性肠道炎症等高危人士
- 筛查早期大肠癌及减低肠癌死亡风险
透过大肠镜检查,医生能直接观察整个大肠及回肠末端的黏膜状况,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显著降低大肠癌发病率。
大肠镜检查原理
大肠镜检查(或称结肠镜检查)是一种利用一条细长、柔软、前端装有高清摄像镜头的内窥镜,从肛门进入,沿著大肠缓慢推进,依次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直至盲肠,甚至可进入小肠末端(回肠末端)。这条内窥镜具备弯曲和转向功能,能将实时影像传输到高解析度萤幕上,让医生仔细观察肠道内壁的微细变化。
大肠镜检查类型比较表
| 检查类型 | 覆盖范围 | 特点 | 优点 | 缺点 |
| 乙状结肠镜检查 | 直肠及乙状结肠 | 检查部分大肠、无需全肠清洁、较快完成 | 快速(10-20分钟) 无需镇静 |
视野有限(忽略上部结肠问题);上部息肉需后续大肠镜 |
| 大肠镜检查 | 直肠至整条结肠 | 全肠覆盖、可切息肉、精确度高 | 可检测并移除息肉 准确性高 |
侵入性、出血;需恢复时间(术后禁驾) |
| 胶囊内视镜 | 小肠或大肠 | 吞口胶囊摄影、无创无痛 | 无痛、无侵入;适合小肠检查;患者舒适 | 无法移除息肉;影像质量有限;需后续大肠镜确认 |
大肠镜检查过程 + 事前准备
大肠镜检查过程
大肠镜检查(即下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是一种透过内窥镜检查肠道的医疗程序。过程中,医生会将一条直径约1.3厘米、前端装有镜头的柔软导管,从患者的肛门置入,检查包括肛门、盲肠、结肠及直肠在内的下消化道,以检视是否有肿瘤、瘜肉、发炎或出血等情况。
如有需要,医生会在检查时抽取病变组织进行化验,或直接进行止血、切除瘜肉等手术。由于大多数患者会使用适量镇静剂,整个检查过程约需30分钟。
大肠镜检查事前准备
在进行大肠镜检查前,患者必须遵循医生的指示,提前两至三天开始采用低渣饮食。在检查前一天,则需服用肠道清洁药物,彻底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及杂质,以确保医生能透过镜头清晰地检查肠道每一个位置。
检查后照护指引与注意事项
大肠镜检查后,适当的照护指引对身体的恢复至关重要:
- 麻醉药效消退:如果使用了镇静剂或全身麻醉,检查后可能会感到头晕、嗜睡、反应迟钝。请在恢复室休息,直至药效大部分消退。
- 避免驾驶和危险活动:当天应避免驾驶汽车、操作机械、签署重要法律文件或作任何重要决定。建议有亲友陪同回家。
- 腹部不适:检查过程中注入的空气可能导致腹胀、排气频繁或轻微腹痛,这是正常现象,多数会在数小时内缓解。多走动有助于气体排出。
- 饮食:待麻醉药效完全消退、没有恶心感后,可以先尝试少量饮水。若无不适,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初期建议避免辛辣、油腻及粗纤维食物,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观察大便:若有进行息肉切除,大便中可能会有少量血丝,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大量鲜血、黑色焦油状大便、持续性剧烈腹痛、发烧、头晕、心悸等症状,请立即联络医生或前往急症室,这可能是出血或穿孔的迹象。
- 活检或息肉切除后:医生会给予具体饮食和活动建议,务必严格遵从。通常会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数天。
大肠镜检查潜在风险与并发症
虽然大肠镜检查是安全的,但仍存在少数潜在风险,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
- 肠道穿孔:这是最严重但极为罕见的并发症,指内窥镜意外刺穿肠壁。一旦发生,通常需要紧急手术修复。年龄较大、严重的肠道发炎、肠道有憩室或曾接受腹部手术等都是风险因素。
- 出血:在息肉切除或活组织检查后,检查部位可能会有轻微出血,通常会自行停止。较严重的出血发生时可能需要输血或再次进行内窥镜来止血。
- 麻醉相关风险:使用镇静剂或全身麻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率异常等,但麻醉师会全程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 感染:虽然内窥镜均经过严格消毒,但理论上仍存在极低的感染风险。
- 心血管并发症:对于有潜在心脏问题的患者,检查过程可能诱发心律不整或心绞痛。
- 结肠准备不足:肠道清洁不足会影响检查视野,导致病变漏诊,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检查。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外科专科医生进行大肠镜检查,并在检查前详细告知医生您的病史、过敏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果您对大肠镜检查的风险有任何疑虑,或想了解更多资讯,请立即谘询我们的外科医生意见。
甚么人要接受大肠镜检查
除了因出现大肠癌症状而需立即检查外,由于大肠癌有年轻化趋势,且早期无明显症状,建议一般人在45至50岁后开始定期接受大便隐血测试及大肠镜检查。若检查发现少量瘜肉且化验结果无异常,建议五年后再进行大肠镜检查;若发现多达20至30颗瘜肉,则应在隔年再次接受检查。另外,如有直系亲属曾罹患大肠癌,或其他高风险因素,建议提早至40岁,或在亲属确诊年龄前10年,开始接受大肠镜检查。
大肠癌的风险因素
- 男士
- 50岁或以上
- 肠道经常发炎:如克降氏症患者
- 家族遗传
- 吸烟
- 酗酒
- 肥胖
- 缺乏运动
- 多肉少菜或高脂饮食
常见问题
大肠镜检查建议间隔时间?
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士每10年接受一次大肠镜检查,若发现息肉、家族有肠癌、潜血阳性或其他高危情况,医生会依个别风险设定更密集的追踪频率。
麻醉后恢复清醒需时多久?
大多数人在检查后30-60分钟内恢复清醒。建议检查日安排有人陪同回家,24小时内避免驾驶及操作机械,以策安全。
大肠息肉是什么?会癌化吗?
大肠息肉是从肠道内壁突出的小肿瘤,大部分属良性,但部份腺瘤型息肉会随时间演变为大肠癌。因此,大肠镜检查能及早发现及切除,预防癌变,降低肠癌风险。
检查后可以马上恢复正常活动吗?
如果只进行了大肠镜检查且没有进行息肉切除或活检,通常在麻醉药效消退并身体无不适后,可以在当天恢复大部分日常活动。然而,由于可能仍有困倦感或腹胀,仍建议当天避免剧烈运动、驾驶或需要高度专注的工作。如接受组织切片或切除息肉,需暂避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并遵照医生饮食及护理指示。如果有明显不适,应主动联络主诊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