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單在2022年就有14,717人死於癌症,佔全港總死亡人數約四分之一。其中,大腸癌的死亡率位居第二位,且有上升趨勢。大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最佳篩查工具。及早進行檢查,不但能讓患者在早期接受適當治療,更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的形成。
大腸鏡檢查:預防大腸癌形成
大腸癌主要是由腸道瘜肉演變而成。雖然瘜肉本身是良性的,但經過約7至10年的時間,若累積足夠的基因突變,部分瘜肉便有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這個過程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及早透過檢查發現並切除瘜肉,是有效預防大腸癌形成的最佳方法。
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原因
大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癌、息肉及其他大腸疾病最有效的方法。醫生通常會建議以下人士進行照腸鏡:
- 長期腹瀉、便秘、排便帶血、黑便等腸道症狀
- 糞便潛血陽性
- 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或接近指標年齡(一般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
- 追蹤大腸息肉、慢性腸道炎症等高危人士
- 篩查早期大腸癌及減低腸癌死亡風險
透過大腸鏡檢查,醫生能直接觀察整個大腸及迴腸末端的黏膜狀況,及時發現並切除息肉,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病率。
大腸鏡檢查原理
大腸鏡檢查(或稱結腸鏡檢查)是一種利用一條細長、柔軟、前端裝有高清攝像鏡頭的內窺鏡,從肛門進入,沿著大腸緩慢推進,依次檢查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甚至可進入小腸末端(迴腸末端)。這條內窺鏡具備彎曲和轉向功能,能將實時影像傳輸到高解析度螢幕上,讓醫生仔細觀察腸道內壁的微細變化。
大腸鏡檢查類型比較表
| 檢查類型 | 覆蓋範圍 | 特點 | 優點 | 缺點 |
| 乙狀結腸鏡檢查 | 直腸及乙狀結腸 | 檢查部分大腸、無需全腸清潔、較快完成 | 快速(10-20分鐘) 無需鎮靜 |
視野有限(忽略上部結腸問題);上部息肉需後續大腸鏡 |
| 大腸鏡檢查 | 直腸至整條結腸 | 全腸覆蓋、可切息肉、精確度高 | 可檢測並移除息肉 準確性高 |
侵入性、出血;需恢復時間(術後禁駕) |
| 膠囊內視鏡 | 小腸或大腸 | 吞口膠囊攝影、無創無痛 | 無痛、無侵入;適合小腸檢查;患者舒適 | 無法移除息肉;影像質量有限;需後續大腸鏡確認 |
大腸鏡檢查過程 + 事前準備
大腸鏡檢查過程
大腸鏡檢查(即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是一種透過內窺鏡檢查腸道的醫療程序。過程中,醫生會將一條直徑約1.3厘米、前端裝有鏡頭的柔軟導管,從患者的肛門置入,檢查包括肛門、盲腸、結腸及直腸在內的下消化道,以檢視是否有腫瘤、瘜肉、發炎或出血等情況。
如有需要,醫生會在檢查時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或直接進行止血、切除瘜肉等手術。由於大多數患者會使用適量鎮靜劑,整個檢查過程約需30分鐘。
大腸鏡檢查事前準備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患者必須遵循醫生的指示,提前兩至三天開始採用低渣飲食。在檢查前一天,則需服用腸道清潔藥物,徹底清除腸道內的糞便及雜質,以確保醫生能透過鏡頭清晰地檢查腸道每一個位置。
檢查後照護指引與注意事項
大腸鏡檢查後,適當的照護指引對身體的恢復至關重要:
- 麻醉藥效消退:如果使用了鎮靜劑或全身麻醉,檢查後可能會感到頭暈、嗜睡、反應遲鈍。請在恢復室休息,直至藥效大部分消退。
- 避免駕駛和危險活動:當天應避免駕駛汽車、操作機械、簽署重要法律文件或作任何重要決定。建議有親友陪同回家。
- 腹部不適:檢查過程中注入的空氣可能導致腹脹、排氣頻繁或輕微腹痛,這是正常現象,多數會在數小時內緩解。多走動有助於氣體排出。
- 飲食:待麻醉藥效完全消退、沒有噁心感後,可以先嘗試少量飲水。若無不適,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初期建議避免辛辣、油膩及粗纖維食物,建議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觀察大便:若有進行息肉切除,大便中可能會有少量血絲,這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大量鮮血、黑色焦油狀大便、持續性劇烈腹痛、發燒、頭暈、心悸等症狀,請立即聯絡醫生或前往急症室,這可能是出血或穿孔的跡象。
- 活檢或息肉切除後:醫生會給予具體飲食和活動建議,務必嚴格遵從。通常會建議避免劇烈運動和提重物數天。
大腸鏡檢查潛在風險與併發症
雖然大腸鏡檢查是安全的,但仍存在少數潛在風險,這些併發症的發生率極低:
- 腸道穿孔:這是最嚴重但極為罕見的併發症,指內窺鏡意外刺穿腸壁。一旦發生,通常需要緊急手術修復。年齡較大、嚴重的腸道發炎、腸道有憩室或曾接受腹部手術等都是風險因素。
- 出血:在息肉切除或活組織檢查後,檢查部位可能會有輕微出血,通常會自行停止。較嚴重的出血發生時可能需要輸血或再次進行內窺鏡來止血。
- 麻醉相關風險:使用鎮靜劑或全身麻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呼吸抑制、心率異常等,但麻醉師會全程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徵。
- 感染:雖然內窺鏡均經過嚴格消毒,但理論上仍存在極低的感染風險。
- 心血管併發症:對於有潛在心臟問題的患者,檢查過程可能誘發心律不整或心絞痛。
- 結腸準備不足:腸道清潔不足會影響檢查視野,導致病變漏診,可能需要重新進行檢查。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風險,請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外科專科醫生進行大腸鏡檢查,並在檢查前詳細告知醫生您的病史、過敏史及正在服用的藥物。如果您對大腸鏡檢查的風險有任何疑慮,或想了解更多資訊,請立即諮詢我們的外科醫生意見。
甚麼人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除了因出現大腸癌症狀而需立即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且早期無明顯症狀,建議一般人在45至50歲後開始定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若檢查發現少量瘜肉且化驗結果無異常,建議五年後再進行大腸鏡檢查;若發現多達20至30顆瘜肉,則應在隔年再次接受檢查。另外,如有直系親屬曾罹患大腸癌,或其他高風險因素,建議提早至40歲,或在親屬確診年齡前10年,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 男士
- 50歲或以上
- 腸道經常發炎:如克降氏症患者
- 家族遺傳
- 吸煙
- 酗酒
- 肥胖
- 缺乏運動
- 多肉少菜或高脂飲食
常見問題
大腸鏡檢查建議間隔時間?
一般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息肉、家族有腸癌、潛血陽性或其他高危情況,醫生會依個別風險設定更密集的追蹤頻率。
麻醉後恢復清醒需時多久?
大多數人在檢查後30-60分鐘內恢復清醒。建議檢查日安排有人陪同回家,24小時內避免駕駛及操作機械,以策安全。
大腸息肉是什麼?會癌化嗎?
大腸息肉是從腸道內壁突出的小腫瘤,大部分屬良性,但部份腺瘤型息肉會隨時間演變為大腸癌。因此,大腸鏡檢查能及早發現及切除,預防癌變,降低腸癌風險。
檢查後可以馬上恢復正常活動嗎?
如果只進行了大腸鏡檢查且沒有進行息肉切除或活檢,通常在麻醉藥效消退並身體無不適後,可以在當天恢復大部分日常活動。然而,由於可能仍有睏倦感或腹脹,仍建議當天避免劇烈運動、駕駛或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如接受組織切片或切除息肉,需暫避劇烈運動或重體力活動,並遵照醫生飲食及護理指示。如果有明顯不適,應主動聯絡主診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