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生署发表的2017年健康状况统计报告,本港全年因各类骨折而送院的病人多达41,000多宗,当中因骨折而死亡的人亦有约90宗。
甚么是骨折?
当骨头承受过大外力,并超过自身负荷时,便会出现断裂或变形等情况,可称为骨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包括累积性压力、骨质疏松等原因,也有可能引起骨折。骨折会因伤者年龄的较显著的分别,例如长者因骨质疏松问题,较易发生骨折及骨头较易碎裂,而儿童由于还在成长阶段,骨头会较软和容易弯曲,因此会较容易出现青枝骨折或生长板骨折。
青枝骨折 | 骨没有完全断开,而是出现变形或裂开,由于情况与青幼树枝被扭折时相似,因此被称为青枝骨折。 |
生长板骨折 |
骨由接近长骨末端的位置开始生长,有可能妨碍日后骨骼成长,必须小心处理。 |
骨折/骨裂的成因
造成骨折的成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外力撞击 | 最常见的骨折成因,因直接外力超越骨头所能承受的负荷,因而导致骨头断裂。 |
间接受力 |
常见于从高处坠下、两脚著地的个案,脊椎因承受压力而出现压迫性骨折。 |
肌肉猛烈收缩 |
因肌肉收缩力过大,骨头因受到拉扯而出现骨折,例如猛烈咳嗽造成肋骨骨折。 |
疲劳性骨折 |
骨骼因长期轻度创伤而引发骨折。 |
病理性骨折 |
非由外力所致,而是因伤者其他病理性问题所引发,如癌细胞转移至骨头、骨先天成长不全等。 |
骨折的种类
骨折是指骨骼受到外力或压力导致完整结构破裂的情况。根据受损程度与形态不同,骨折可分为多种类型:
闭合性骨折 | 骨头虽然断裂,但未穿透皮肤,属于较常见且相对稳定的骨折。 |
开放性骨折 |
骨头穿透皮肤,或伤口深及骨头表面,容易引起感染,须即时医治。 |
压迫性骨折 |
常见于脊椎,骨骼因压力塌陷,较多见于长者或骨质疏松患者。 |
粉碎性骨折 |
骨头断成三块或以上,多数发生于严重创伤或高能冲击事故。 |
螺旋性骨折 |
因扭转力所致,骨折线呈螺旋状,常见于四肢运动伤害。 |
斜行骨折 |
骨折线呈斜角,骨段不容易稳定,治疗上或需固定或手术。 |
绿枝性骨折 |
常见于儿童,骨头部分裂开但未完全折断,因其骨质较具弹性。 |
疲劳性骨折 |
长时间重复使用导致微细骨裂,多见于运动员或过度运动者。 |
不同类型的骨折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建议出现骨折疑虑时应尽快就医进行诊断与治疗。
最常见的上肢骨折
上肢骨折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骨伤,尤其是跌倒、运动或交通意外后容易发生。
锁骨骨折(锁骨断裂)
多数因跌倒时以手撑地或直接撞击肩膀造成,常见于儿童与青少年。患者会感到肩膀剧痛,难以抬高手臂。
桡骨远端骨折(手腕骨折)
通常是手撑地跌倒时造成,尤见于长者或骨质疏松者。手腕红肿、变形或活动困难是典型症状。
肱骨近端骨折(上臂骨折)
发生于上臂靠近肩膀的位置,多见于高处跌落或直接撞击。会影响肩部活动与抬手功能。
指骨或掌骨骨折(手指/手掌骨裂)
多由撞击、挤压或扭伤引起,手指变形、肿胀与疼痛明显,影响手部精细活动。
肘部骨折
包括尺骨与桡骨靠近肘关节部位的骨折,多因跌倒或猛烈撞击引起,会造成肘部肿胀、活动受限或畸形。
不同年龄层的骨折
儿童与青少年
儿童与青少年常见的骨折包括前臂骨折(如桡骨、尺骨)、锁骨骨折及成长板骨折。由于这个年龄层的骨骼仍然柔软且具弹性,因此骨折类型多为“青枝骨折”,即骨头弯曲但未完全断裂。康复方面,儿童的骨骼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若骨折涉及成长板,则需要特别监察,以免影响未来骨骼的正常发育。
成年人
成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腕骨、脚踝、手指、肩部及髋部骨折,通常是因运动伤害、交通意外或从高处跌倒所致。这个年龄层的骨质仍具一定强度,因此骨折的位置与严重程度变化较大。康复情况需视乎骨折部位及治疗方式(如石膏固定、钢板植入或手术等)而定,并需配合适当的复健疗程,以恢复原有的活动能力。
长者(65岁以上)
长者(65岁以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髋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及腕骨骨折。由于这个年龄层普遍出现骨质疏松,跌倒后更容易导致严重骨折,不仅影响活动能力,更可能影响日常生活自理。康复过程相对较慢,需要结合物理治疗、营养补充及家居安全环境的改善,以预防再次跌倒并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骨折的症状 + 风险因素
视乎骨折的严重性,伤者会出现不同症状,较常见的是骨折部位出现肿胀、瘀伤或变形,伤者会有疼痛的感觉。但如骨折情况严重,则有可能导致内出血,或出现以下症状:
- 脸色苍白
- 发冷
- 恶心
- 轻微头痛
- 发烧或休克
骨折的风险因素
- 长者
- 停经后女性
- 长期病患
- 骨质疏松病人
- 运动员
如何诊断骨折?+ 治疗方法
骨折一般可透过X光检查作出诊断,但如出现复杂性或粉碎性骨折,伤者便有可能需要接受断层电脑扫描(CT scan)检查。
骨折的治疗方法
骨折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将断掉的骨头回复到原来位置并进行固定,视乎骨折的位置及严重性,医生会为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属于简单的闭合式骨折,医生会选用石膏模或夹板固定患处,如无法通过复位治疗回复原位,但有可能须开刀复位并以骨钉或钢板作固定。
闭合式复位治疗 | 利用人手将骨折处移回正确的位置并进行固定,等待6至8 星期让患处自然愈合。 |
开放式手术治疗 |
如确认闭合式治疗令患处愈合,医生便有需要开刀把断骨重新排列,再以骨钉或钢板固定断骨,等待患处自然愈合。术后伤者或须接受物理治疗,加快回复活动能力。 |
骨裂愈合时间及复康期注意事项
骨裂愈合时间
骨裂的愈合时间会因个人年龄、骨折位置、严重程度及整体健康状况而异。一般来说:
- 儿童的愈合速度较快,通常约需3至6周;
- 成年人则约为6至8周;
- 长者或有慢性疾病的人,康复期可能需长达10周或以上。
在愈合期间,必须配合医生的建议进行妥善固定(如石膏或护具)及定期覆诊检查。此外,康复阶段的物理治疗亦非常重要,有助恢复关节活动能力及肌力,避免长期僵硬或失去功能。
复康期注意事项
- 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愈合;
- 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钙质、蛋白质及维他命D,促进骨质重建;
- 进行物理治疗时应量力而为,并按进度调整;
- 防止再次跌倒,特别是长者,可调整家居设施如防滑地垫、辅助扶手等。
骨裂护理:复康饮食及营养品
骨裂康复过程中,除了妥善固定与物理治疗外,营养补充亦是促进愈合的关键因素。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修复受损的骨组织与增强骨质密度,而主要营养素与来源如下:
- 钙质:骨骼的主要成分,有助修补与强化骨骼。可多摄取牛奶、芝士、豆腐、深绿色蔬菜(如芥兰、菠菜)等。
- 维他命D:促进钙质吸收,日晒是最佳天然来源,亦可从三文鱼、蛋黄、维他命D强化奶中摄取。
- 蛋白质:有助组织修复与伤口愈合,建议从鱼、鸡蛋、豆类、瘦肉中补充。
- 维他命C:提升免疫力并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帮助骨折愈合。可多吃奇异果、橙、士多啤梨等水果。
- 锌与镁:有助骨骼代谢与再生,可从坚果、全谷类、海鲜中摄取。
常见问题
骨裂需要打石膏吗?
这要视乎骨裂的位置及严重程度,有些轻微骨裂可能无需打石膏,只需使用护托、包扎固定并限制活动已足够;但若骨裂位置容易活动或有移位风险,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石膏固定,以稳定骨骼促进愈合。是否需要打石膏,应由医生根据X光或影像检查结果作出专业判断。
骨折后会出现的问题?
骨折后常见的问题包括疼痛、肿胀、瘀青及活动受限。若骨折位置较严重或需要手术,康复期间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或活动功能下降。此外,长期不活动亦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良或静脉栓塞。部分患者亦可能因伤势影响心理状态,出现焦虑或抑郁。因此,骨折后除物理治疗外,也需留意情绪调节与整体身心康复。
骨折后需要复健吗?何时可以开始?
骨折后大多数情况都需要复健,尤其是关节附近或影响活动能力的骨折。复健有助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缩短康复期并预防后遗症。复健的开始时间需视乎骨折部位与严重程度而定,通常在骨头初步愈合、医生确认安全后展开,时间可能由数天至数周不等。初期可进行轻量伸展,之后逐步加强活动与负重训练,最好由专业物理治疗师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