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症与老人痴呆症

– 以下内容经 马汉明医生 审校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现况

认知障碍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部神经退化毛病之一,但亦有少数中年患者。 根据卫生署的资料显示,本港每10名70岁或以上长者中,便有1人患上认知障碍 症;而每3名85岁或以上长者中,则有1人患上认知障碍症。预计到了2036年, 全港的认知障碍症患者人口将高达28万。

 

甚么是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

认知障碍症,又被称为“老人痴呆症”、“脑退化症”或“失智症”。简单来说,人的脑细胞在成年后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但脑退化症患者的脑细胞死亡 速度比正常快,令脑功能严重衰退,从而影响记忆、思考、行为及个人的自理 能力,患者与家人的生活质素均会因此下降。

老人痴呆症与认知障碍症的分别

老人痴呆症与认知障碍症的分别

“老人痴呆症”和“认知障碍症”其实指的是同一类疾病,只是名称随著时代和社会观念有所改变。在香港,过去常用“老人痴呆症”来形容这类脑部退化疾病,但由于这个名称带有负面和歧视成分,2010年起官方改称为“脑退化症”,并于2013年进一步统一为“认知障碍症”。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症状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症状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症状会随时间逐渐恶化。以下是认知障碍症的常见症状分类。

记忆力衰退

记忆力减退是最早期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以近期记忆衰退最为明显。

  • 忘记事情:经常遗漏刚发生的事,例如刚吃过饭却说还没吃。
  • 重复提问或讲述相同事情:即使刚刚已经说过,也会重复多次。
  • 忘记重要日期与约会:如医生预约、生日、付款日等。

语言及理解能力下降

随著病情发展,患者在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方面亦会逐渐出现困难:

  • 难以表达想法或找不到合适词语:即使心中有想法,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常常用错词或语句混乱。
  • 理解别人说话有困难:对简单指令或日常对话反应变慢,甚至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思。
  • 无法跟上谈话内容:与人交谈时常中途岔题、答非所问,甚至在对话中突然沉默或迷失方向。

这类语言能力退化不仅影响交流,亦会加重社交困难与生活障碍。

执行功能障碍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患者的“执行功能”会逐渐退化,影响他们计划、组织及完成任务的能力:

  • 难以完成日常任务:如煮食、清洁、理财等本来熟悉的工作也变得困难,需要他人协助。
  • 无法跟上复杂程序:操作家电、乘搭交通工具等需按步骤进行的活动,患者可能无法正确执行。
  • 难以安排活动或应对突发情况:对新情况反应缓慢,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容易因此感到焦虑或挫败。

这些执行功能障碍会令患者在独立生活方面出现明显挑战,进一步加重照顾压力。

定向力及空间感丧失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会影响大脑对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辨识能力,患者往往出现以下状况:

  • 对时间、地点和人物产生混乱:不清楚身处何处、为何在那里,甚至认不得熟人或误认身边的人。
  • 容易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即使是长期居住的家附近,也可能突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 不清楚今天是几号、早上或晚上:无法分辨日夜或记得正确的日期与年份,令生活作息混乱。

这些症状会增加患者走失的风险,亦可能导致他们对环境感到恐惧或焦躁。

判断力和专注力减退

患有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人往往在判断事情和保持专注方面出现困难,表现如下:

  • 做出不合逻辑的决定:例如穿著不合时宜的衣物(夏天穿羽绒),或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过度担心。
  • 更易受骗或作出冲动决定:包括上当于电话诈骗、乱花钱购物、作出高风险或不必要的金钱承诺。
  • 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专注阅读、观看电视或进行需要持续思考的活动,容易分心或感到烦躁。

这些变化可能在早期不明显,但随时间逐渐恶化,对日常生活构成实质影响。

情绪与行为改变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不只影响记忆和认知功能,亦会导致情绪与行为出现明显变化,常见情况包括:

  • 容易焦虑、抑郁、烦躁:患者可能因记忆力下降或失去自理能力感到不安,情绪波动变得频繁,容易因小事失控。
  • 出现妄想:例如怀疑家人或护理员偷窃、害自己,或坚信某些事实与现实不符。
  • 行为异常:包括无目的地游走、重复同一动作、无法控制怒气等,这些行为可能对自身或照顾者构成潜在风险。

这些症状除了会影响患者生活质素,亦为照顾者带来沉重压力,建议及早寻求专业支援和诊断。

社交与性格改变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患者的性格和社交行为也可能出现明显转变,包括:

  • 对人事物失去兴趣:不再参与过去喜爱的活动,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缺乏动力。
  • 变得孤僻、退缩或失去自信:可能因为表达困难或担心被发现病情,而选择避免与人接触。
  • 原本外向的人变得安静寡言:性格出现180度转变,与以往相比变得沉默或被动,甚至失去与亲友互动的意愿。

这些变化可能让家人难以适应,也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建议及早留意并寻求专业协助,以延缓病情恶化。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成因 + 风险因素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成因 + 风险因素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成因

认知障碍症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阿茨海默症、血管性认知障碍症及 其他原因。如果病情严重,患者会丧失自理能力,可能需要长期卧床,继而引 致其他健康问题,包括容易患上严重压疮、吸入性肺炎和体重会骤降等,后果 可大可小。

  比例 成因

阿茨海默症

约占整体个案70%

患者的脑细胞出现病变,在脑内形成“沉淀物”,影响脑部接收外界的讯息及破坏脑细胞之间的连接,令患者失去某些认知及活动能力。

血管性认知障碍症

约占整体个案20%

因中风或慢性脑血管栓塞引起,令脑部受损,造成脑退化。

其他原因

馀下个案

如柏金逊病、脑部创伤、脑肿瘤、抑郁症、营养不良、甲状腺分泌失调及药物中毒等原因造成脑退化。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风险因素

  •  65岁或以上
  • 家族病史
  • 高血压
  • 心脏疾病
  • 糖尿病
  • 中风
  • 抑郁症
  • 焦虑症
  • 脑部曾受伤

如何诊断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

如何诊断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

认知障碍症是透过认知能 力评估作出诊断。评估分为四部分,包括询问病历、针对性身体检查、精 神心理评估及化验和扫描,以判断其认知障碍症的成因、脑退化程度、行为及 精神状态,例如有否出现妄想症及抑郁,以及患者的照顾者状态。

  • 针对性身体检查:包括脑神经检查及心血管检查,看看患者有否中风、 血压高及隐性心房颤动等。
  • 精神心理评估:要求患者进行一些智能测试,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
  • 化验和扫描:透过血液检验、脑部磁力共振造影检查或正电子扫描,诊断及评估病情的严重性。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治疗方法 + 舒缓方法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的治疗方法 + 舒缓方法

治疗方法

虽然认知障碍症未能根治,但愈早介入及接受治疗,便可更有效地舒缓及减轻病情。根据认知障碍评估的结果,医生可按患者的病情安排药物及非药物治疗。认知障碍症的舒缓方法可以减慢脑部退化的速度,除了要多用脑、多思考,保持脑部活跃外,还要摄取充足的维他命B12、 C和E。缺少维他命B12有可能导致脑退化症;维他命C及E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神经细胞和对血管有益。外国有多项研究显示,长者奉行多鱼、多菜、少肉及用橄榄油的地中海式饮食方法,有助降低患脑退化症的风险。

药物治疗 两种常用药物包括“胆碱酶抑制剂”和“美金刚胺”,前者用于促进患者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对控制早期和中期认知障碍症有一定功效。后者主要针对中至后期患者,可帮助保护脑细胞,避免受神经传递物质谷氨酸的损害,减慢病情恶化。除此之外,医生还会视乎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处方不同的药物,以改善失眠、紧张、抑郁、幻觉和妄想等征状。

非药物治疗

如患者属于“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即介乎正常认知功能与早期认知障碍症之间的过渡阶段,患者有可能透过适当的认知训练、健脑运动等,协助病人维持认知能力和减轻部分症状,延缓及防止脑部退化。

 

舒缓方法

要减慢脑部退化的速度,除了要多用脑、多思考,保持脑部活跃外,还要摄取 充足的维他命B12、 C和E。缺少维他命B12有可能导致脑退化症;维他命C及E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神经细胞和对血管有益。外国有多项研究显示,长者奉行多鱼、多菜、少肉及用橄榄油的地中海式饮食方法,有助降低患脑退化症的风险。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预防方法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预防方法

认知障碍症属于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风险上升,但并不代表无法预防或延缓其出现。但多项研究显示,透过改善生活方式、管理慢性病及保持心理健康,有助减低患病机率。

持续学习与刺激大脑

大脑如同肌肉一样,需不断锻炼才能保持活力。持续刺激大脑有助延缓认知退化:

  • 培养阅读、书写、学习新语言或乐器等习惯:学习新技能能提升神经元之间的连结,维持大脑灵活度。
  • 多参与需要思考或策略的活动:例如打麻雀、下围棋、玩数独等逻辑性或记忆性游戏,有助强化专注力与逻辑思维。
  • 尝试新事物:不论是旅游、品尝新食物、尝试不同的路线出门,或参加新的兴趣班,都能刺激大脑产生新的连结与反应路径。

持续学习与探索能有效延缓脑部退化,降低患上认知障碍症的风险,是保持认知功能健康的首要步骤之一。

维持社交生活

人际互动不但有助情绪健康,更对预防认知障碍症有正面影响。

  • 与亲友保持联系,避免社交孤立:经常与家人朋友交流,有助刺激语言与记忆能力,减低孤独感。
  • 多参与社区、兴趣小组或长者中心活动:这些活动可提升生活满足感,让长者保持活跃状态。
  • 保持人际互动能降低抑郁风险,延缓脑部退化:研究显示,社交活跃者的大脑认知功能退化速度较慢,抑郁和焦虑症状也较少见。

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是维护心理健康与大脑活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规律运动

运动对维持大脑健康扮演重要角色。

  • 每周最少三次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游泳):持续进行有氧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对长者尤其有益。
  • 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脑部供氧:脑部得到更多氧气与营养,有助维持神经细胞的活性与功能。
  • 研究发现,运动能降低脑退化症的发病率:根据医学研究,规律运动与较低的认知障碍风险之间有明确关联。

不论年龄多大,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对延缓脑部退化都有正面帮助。

控制三高与慢性病

慢性疾病若未妥善管理,将大大增加患上认知障碍症的风险。

  • 妥善管理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这些问题若长期未受控制,会影响血管健康,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加速神经退化。
  •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期覆诊:透过药物及生活习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和对脑部的长期损害。
  • 控制身体状况有助减慢脑部功能衰退:保持整体健康状态,是延缓认知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

积极面对慢性病管理,不仅是维护身体健康,也是在守护大脑功能。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对脑部健康是非常重要,以下饮食习惯可有助预防认知障碍症:

  • 采纳地中海饮食或高纤低糖的均衡餐单:研究指出,地中海饮食有助降低患上阿兹海默症等脑部退化疾病的风险。
  • 多食用深色蔬菜、全谷类、深海鱼、橄榄油、坚果:这些食物富含抗氧化物、Omega-3脂肪酸及维他命,有助保护脑细胞。
  • 避免过多红肉、加工食品与反式脂肪摄取:这些高脂高盐的食物会加速身体老化,并对血管与脑部健康构成威胁。

饮食习惯的改善不单有益心血管,亦有助延缓脑部退化。

良好睡眠与情绪管理

保持稳定情绪与充足睡眠,有助保护大脑健康并预防认知障碍症。

  • 每晚建议睡眠时间为 7 至 8 小时:深层睡眠有助大脑清除代谢废物,减少阿兹海默症相关的β-类淀粉蛋白累积。
  • 预防与处理抑郁、焦虑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援:长期情绪低落与压力过大会损害脑部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 养成规律作息与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听轻音乐,有助放松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素,对认知健康大有裨益。

如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记忆力衰退、判断力下降或行为异常,应尽早谘询医生,以便进行认知评估与早期介入治疗。即使无法完全预防,及早管理仍能大大改善患者及照顾者的生活质素。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照顾者注意事项

认知障碍症(老人痴呆症)照顾者注意事项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对认知障碍症患者尤为重要。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吃饭、睡觉和洗澡等活动,有助患者维持熟悉感与安全感。尽量让患者于熟悉的环境中活动,避免频繁搬迁或突发改变,能减少他们的不安与混乱。此外,可透过日历、提醒卡或图像提示,帮助患者记住日程、地点和日常安排,提升他们的自主能力与生活品质。

维持良好沟通与情绪支持

与认知障碍症患者沟通时,维持简单清晰的语句十分重要,避免使用过长或含糊的说明,能帮助他们更容易理解与回应。面带微笑和进行眼神接触,不但能传达关心与支持,也能提升他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当患者出现重复提问或妄想等情况时,照顾者应保持冷静、耐心回应,避免争论或直接否定,以免引起情绪波动或不安,从而营造更安稳的沟通氛围。

处理患者的行为变化

当认知障碍症患者出现游走、藏物或情绪波动等行为变化时,照顾者应先观察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例如是否感到饥饿、身体不适或内心焦虑。适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或提供安全的代替行为,例如给予软垫、玩具或简单的活动,能有效舒缓其情绪与行为。建议照顾者定期记录这些行为的出现时间、环境与反应,有助医护人员掌握病情变化,并调整合适的照护方案。

照顾者自我照顾同样重要

照顾认知障碍症患者是一项长期且具挑战性的工作,因此照顾者的自我照顾同样重要。首先,应积极寻求家庭成员的协助,分担照顾责任,避免身心过度劳累。照顾者也应安排时间让自己休息,进行喜爱的活动,维持心理健康与生活平衡。此外,加入支援小组或社区资源网络,不但可获得实用的照顾技巧与资讯,更能与其他照顾者交流经验,得到宝贵的情绪支持与共鸣。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认知障碍症与正常老化的记忆力减退有何分别?

正常老化偶尔会忘记事情,但能想起或透过提示记起;认知障碍症则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例如重复问相同问题、忘记熟悉人物或地点。

认知障碍症是否可以治愈?

目前无法根治,但及早诊断与介入治疗有助延缓退化、改善生活质素,并减轻照顾压力。

认知障碍患者返家后该如何照顾?

认知障碍患者返家后,应提供稳定、安全和熟悉的环境。每天维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协助他们记住日程;家中应保持整洁,避免跌倒风险。照顾者要监察健康状况与准时服药,同时安排简单活动如散步或折衣,提升参与感。沟通时要用简单句子,保持耐心与情绪支持;若担心走失,可使用定位装置或防走失手带。照顾者也要定期休息,保持身心健康。

家人有此病,我也会遗传吗?

有家族病史者风险较高,但并不代表一定会遗传。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管理有助降低风险。

关闭
家庭医学普通科门诊
开放时间:周日至周五 (9am - 1pm & 2pm - 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