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乳房检查保障健康 及早揪出乳癌症状
乳癌自1994年起一直是香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由1993年至2022年间,确诊个案增加约4倍。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24年公布的统计数字,2022年入侵性乳腺癌新症个案已达至5,182宗。数据显示,女性乳癌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上女性为主要受影响群体,其中40至59岁女性占约48%的新症个案,而60至69岁女性的年龄特定发病率同样高,显示此年龄组风险亦不容忽视。平均每14名女性便有一人会患上乳癌,因此不论年轻或年长女士,都应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及乳房检查,由医护人员评估风险,及早发现乳癌症状并接受治疗。
乳房乳腺增生/异常增生有什么分别?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乳房生理变化,多数为良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演变为“异常增生”,甚至增加日后患乳癌风险。
乳腺增生(良性)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因荷尔蒙(特别是雌激素)变化而引起的纤维组织增多与腺体增厚。常见于 30-50 岁女性,症状包括乳房肿胀、胀痛或摸到结节,通常于经期前后加重。这种乳腺增生属于非癌性变化,多数不需要治疗,患者可透过乳房X光造影或超声波检查了解乳腺结构,定期观察。
异常乳腺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异常增生是指乳腺细胞出现了不正常的增殖情况,虽然尚未发展为癌症,但这类细胞与早期癌变细胞相近,被视为“癌前病变”。如有异常乳腺增生,患者需接受活组织检查(乳房穿刺活检) 确诊。根据研究,异常增生女性日后患乳癌风险约为正常女性的 4 至 5 倍1,医生可能建议手术治疗定期影像追踪,或视乎风险建议进一步处理。
乳房自我检查
不少乳癌个案都是由女性自行发现异样而及早求诊,早期乳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建议女士可于每月经期过后3至5天进行自我检查;而已收经的女士亦应每月定时检查乳房状况。除了自我检查外,20岁或以上女性亦应定期约见专科医生,由专业人士进行触诊,以加强防癌意识和保障健康。
步骤1
站在镜前,先后观察在双手放松垂在两侧,以及高举过头时乳房的状况 注意乳房的皮肤有否出现凹陷、皱起、泛红,乳头有否异常或流出液体(非哺乳时)。
步骤2
仰卧时触摸乳房 以中间三根手指的指腹两只手指靠拢,检查身体另一边的乳房,左右手各做一次。检查时靠拢的指腹以顺时针打圈方式轻按整个乳房(由靠近手臂的外处开始,慢慢横移至乳头两乳间的部分,再由锁骨垂直地往下移至乳房下半部分)。
步骤3
站立时检查乳房 淋浴时只要在乳房位置涂一点肥皂,便能让手指顺畅地在上面滑动,更容易感觉到有否肿块。
乳房X光造影与乳房超声波检查:原理、流程及好处
乳房X光造影(Mammography)与乳房超声波检查(Ultrasound)是常见的乳房影像学检查方法,两者各有优势,常被用作互补工具,以提升乳癌及其他乳腺疾病的侦测率。
原理
- 乳房X光造影:利用低剂量X光穿透乳房组织,拍摄出乳腺结构影像,能有效侦测微细钙化点及早期肿块,尤其适合40岁以上女性。
- 乳房超声波检查:利用高频声波穿透皮肤并反射乳房内部结构,即时产生影像,有助判别肿块性质(如实心或液体),特别适合乳腺密度高或年轻女性。
检查流程
- 乳房X光造影:
- 病人需站立并将乳房放置于X光机器上
- 技术人员会轻压乳房以取得清晰影像
- 检查时间约10至15分钟
- 乳房超声波检查:
- 病人平躺并裸露上半身
- 医护人员在乳房涂上凝胶,使用探头扫描
- 检查时间约15至30分钟
2D与3D乳房造影(Mammograms)有什么分别
乳房X光造影 (Mammogram) | 是目前最常用的乳癌筛查工具,当中又可分为2D造影及3D立体造影(数码断层造影,Tomosynthesis),两者在成像技术及诊断准确性方面有所不同。 |
2D乳房造影 | 乳房造影会从两个角度拍摄乳房平面影像(上下与侧面),适合大多数女性用作基本筛查。然而,对于乳腺密度较高(乳腺组织与脂肪比例高)的妇女来说,2D成像容易因组织重叠而出现“盲点”,增加误诊或漏诊风险。 |
3D乳房造影 | 是透过多角度扫描,再重建出乳房的立体影像,让医生能逐层分析乳腺组织,就像“逐页翻书”一样检视细节。这种方式能有效减少组织重叠问题,提高对早期乳癌或微小病灶的辨识率,特别适合乳腺密度高或有家族病史的妇女。 |
总括而言,3D乳房造影的诊断准确性更高、误报率较低,但成本亦相对较高。选择哪种方式可视乎个人风险因素、乳腺特质及医生建议作出决定。
确诊乳癌
当乳房检查如乳房超声波、X光造影(Mammogram)或临床触诊发现异常后,医生会进一步安排乳房穿刺活检(Biopsy)确认是否患上乳癌。这项检查会取出乳房组织样本进行化验,以辨别肿块属于良性或恶性肿瘤。
一旦被确诊为乳癌,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Stage)、是否扩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以及肿瘤的**受体状态(如ER、PR、HER2)**等指标来拟定治疗计划。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 手术切除(局部切除或全乳房切除)
- 放射治疗
- 化疗
- 标靶治疗
- 荷尔蒙治疗
每位乳癌患者的病况及身体状况不同,治疗组合及疗程长短亦会有所差异。重要的是在确诊后尽快与专科医生配合,进行进一步检查及制订个人化治疗方案。现时乳癌的整体治愈率随早期发现而显著提高,定期筛查与及早治疗是保障女性乳房健康的关键。
必须留意的症状
早期的乳癌症状未必容易察觉,或未必能通过自我检查发现。而下列任何一种转变,都有可能是患上乳癌的征状,必须立即约见医生跟进。
- 乳房有肿块
- 乳房的大小或形状发生变化
- 乳房或乳头周围的皮肤纹理发生变化,例如泛红、脱屑脱皮、增厚,或出现“橙皮纹皮肤”外观
- 乳头周围有皮疹
- 乳头内陷
- 乳头有分泌物
- 乳房或腋下突然持续出现不适或疼痛
常见的乳房肿块有哪几类?
乳房肿块不一定代表乳癌,常见的乳房肿块可分为良性肿块与恶性肿瘤(乳癌)两大类,亦有部分属于乳腺增生等功能性变化,需透过影像检查与医生诊断厘清。
- 纤维腺瘤(Fibroadenoma)
是最常见的良性乳房肿块之一,通常发生于年轻女性。肿块触感光滑、可移动,大小稳定或缓慢增长,并不会变成乳癌,但若肿块持续增大或有症状,可能需要切除。 - 乳腺囊肿(Breast Cyst)
属于液体积聚所形成的囊状肿块,常见于更年期前后女性。一般为良性,透过超声波即可辨别,部分囊肿可自行消退,或由医生抽取液体纾缓不适。 - 乳腺增生(Fibrocystic Changes)
并非真正肿瘤,而是一种与荷尔蒙变化有关的乳腺组织变化,常伴随乳房肿胀、疼痛及肿块感。多数为良性,但若症状明显或检查结果有异,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检查。 - 乳癌(Breast Cancer)
若肿块质地硬、边缘不规则、固定不易移动,并伴随皮肤凹陷、乳头分泌物、乳头凹陷或腋下肿块等症状,需高度警惕乳癌可能。须尽快接受影像检查及活检确认病因。
年龄及风险因素
研究显示,患上乳癌的风险与年龄增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不同年龄女士,所需接受的定期检查亦不相同。建议女士可参考下表,定期接受相关检查。
年龄 |
自我检查 |
乳房X-光造影检查* |
20-39岁 |
每月 |
- |
40岁或以上 |
每月 |
每1至2年 |
*由于亚洲人尤其是较为年轻的女性的乳腺组织密度较高,因此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配合超声波检查。
跟其他癌症一样,乳癌亦有一些风险因素必须特别留意。如有下列任何一项,便应与专科医生商讨,制定合适的检查计划。
- 从未生育,第一次生育较迟(30岁之后),或从未喂哺母乳;
- 较早出现月经(12岁之前)或较迟收经(55岁之后);
- 曾患乳癌、卵巢癌或子宫内膜癌
- 曾患良性乳房疾病(例如:非典型乳腺增生)或乳小叶原位癌
- 正接受荷尔蒙补充治疗
- 正服用混合性避孕丸
- 在30岁前胸部曾接受放射治疗
- 基因测试确定为带有某些基因突变(例如:BRCA1或 BRCA2 )
- 家族史带有某些基因突变(例如:BRCA1或 BRCA2)
- 直系亲属在50岁之前被确诊患上乳癌
乳房影像检查的种类
医生检查后,如有怀疑,有可能需要安排进一步检查。
乳房X光造影
透过拍摄低辐射量的X光影像以检查是否出现恶性肿瘤。40岁或以上无乳癌征状妇女,应定期接受乳房X光造影筛检。
乳房超声波
使用高频率音波查看乳房组织的波动,以显示异常处是实心肿块抑或液态囊肿,又或是两者的结合。有助测量肿块的大小及位置,以及可更仔细观察周边组织。
乳房磁力共振
检查过桯中,与电脑相连接的磁石会发放不具辐射的磁能及电磁波穿过乳房组织,以获得内部组织的精细影像,有助分析属良性或恶性。
乳房组织活检
抽取乳房内可疑位置的组织或体液化验,以确认是否有癌细胞。这种诊断方法是唯一可确诊乳癌的测试。
肿瘤生物记认检测
一旦确诊为乳癌,可从肿瘤的组织作进一步化验以得知肿瘤的生物记认,亦即ER/PR (荷尔蒙)受体,HER 2镖靶受体,从而让医生拣选更针对性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见问题
什么年龄应开始做乳房检查?
一般建议40 岁以上女性每两年进行一次乳房X光造影(Mammogram)检查。如有家族病史,应提早在30 至 35 岁谘询医生并开始检查。
乳房检查会痛吗?
乳房X光造影在拍摄时会有短暂挤压感,有些人会感到轻微不适,但可接受程度高。乳房超声波则通常无痛。
月经来时可以做乳房检查吗?
建议避开经期,最佳检查时间是月经后一星期内,此时乳腺较柔软、不易肿胀,有助于提高检查准确度。
乳房有硬块一定是癌症吗?
不一定。常见如纤维腺瘤、乳腺囊肿等均为良性肿块,但任何异常都应求医检查确认,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