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界估计,香港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胆结石,这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但至今成因仍未完全明确。香港港安医院—司徒拔道外科顾问医生杨丕祥指出,肥胖人士和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胆结石的高风险病人族群。他强调,若患者出现胆囊发炎等并发症,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因此提醒市民若出现胀气、腹胀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
胆汁由肝脏制造,可储存于胆囊,用来吸收脂肪性质的营养。胆汁包括胆酸盐、胆固醇、卵磷脂等成分,当这些物质的比例失衡时,就会在胆囊形成沉积物,逐渐形成胆结石。除了胆囊会生结石外,肝脏胆管也可能产生结石。
患有胆结石中的高风险病人群组
杨丕祥医生指出,胆结石患者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典型的胆绞痛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扩散至背部或右肩部位。不过,许多患者只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感到腹胀不适,症状可能持续一小时到整晚,由于表现不明显,常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痛。若发生细菌感染,可能引发胆囊发炎。当胆结石阻塞胆管时,会导致胆管炎,患者可能出现黄疸、高烧、呕吐及发冷等症状。此外,胆结石还可能刺激胰脏,引发胰脏炎,这些并发症的后果都相当严重,不容轻视。
医学界尚未完全掌握胆结石的确切成因,但遗传因素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若家族中有胆结石病史,其他家族成员罹患此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女性、肥胖者、红血球疾病患者,以及曾接受胃部切除手术的人士,也属于胆结石的高风险病人群组。
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和肝硬化病人若罹患胆结石,其并发症风险较常人更高。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感觉功能减退,可能无法及时察觉胆结石症状。当发生急性胆囊炎时,这类患者更容易引发肾衰竭或多重器官衰竭,且常因就医延误而导致死亡率升高。
微创手术切除胆囊风险低
在临床诊断上,超声波检查能有效检测胆结石,甚至可发现细小如沙粒的胆结石;而磁力共振则有助评估胆管结构状况。杨丕祥医生表示,是否进行胆结石手术需视乎患者症状及并发症情况而定,例如出现胆囊发炎或肝功能受损等。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或属暂时性控制的胆囊引流术。
微创胆囊切除手术具有伤口小、恢复快的优势,通常只需在腹部开几个小伤口。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出院,多数能在数日内完全康复,且手术风险相对较低。目前微创手术主要分为三种:传统微创、单孔微创以及仅需三毫米切口的超微创手术。
治疗胆结石及其并发症的不同方法
胆结石溶解药物仅对纯胆固醇结石有效,但临床上多数胆结石属于混合型,使得这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治疗成功,停药后胆结石复发的机率相当高。
治疗细菌性胆囊发炎可以选择切除胆囊(胆囊切除术)或胆囊胆汁引流术。引流术可透过体外或经十二指肠穿刺进行引流,但仅能暂时控制感染。由于胆结石仍存在胆囊内,可能造成反复发炎和感染,不仅增加住院次数,更会提高后续手术难度。因此,胆囊切除术仍是目前根除胆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切除患病的胆囊及其结石后,患者将不再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