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界估計,香港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膽結石,這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但至今成因仍未完全明確。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外科顧問醫生楊丕祥指出,肥胖人士和糖尿病患者都屬於膽結石的高風險病人族群。他強調,若患者出現膽囊發炎等併發症,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提醒市民若出現脹氣、腹脹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
膽汁由肝臟製造,可儲存於膽囊,用來吸收脂肪性質的營養。膽汁包括膽酸鹽、膽固醇、卵磷脂等成分,當這些物質的比例失衡時,就會在膽囊形成沉積物,逐漸形成膽結石。除了膽囊會生結石外,肝臟膽管也可能產生結石。
患有膽結石中的高風險病人群組
楊丕祥醫生指出,膽結石患者在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典型的膽絞痛通常表現為右上腹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擴散至背部或右肩部位。不過,許多患者只是在進食油膩食物後感到腹脹不適,症狀可能持續一小時到整晚,由於表現不明顯,常被誤認為是普通胃痛。若發生細菌感染,可能引發膽囊發炎。當膽結石阻塞膽管時,會導致膽管炎,患者可能出現黃疸、高燒、嘔吐及發冷等症狀。此外,膽結石還可能刺激胰臟,引發胰臟炎,這些併發症的後果都相當嚴重,不容輕視。
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膽結石的確切成因,但遺傳因素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若家族中有膽結石病史,其他家族成員罹患此症的風險相對較高。此外,女性、肥胖者、紅血球疾病患者,以及曾接受胃部切除手術的人士,也屬於膽結石的高風險病人群組。
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和肝硬化病人若罹患膽結石,其併發症風險較常人更高。糖尿病患者因神經感覺功能減退,可能無法及時察覺膽結石症狀。當發生急性膽囊炎時,這類患者更容易引發腎衰竭或多重器官衰竭,且常因就醫延誤而導致死亡率升高。
微創手術切除膽囊風險低
在臨床診斷上,超聲波檢查能有效檢測膽結石,甚至可發現細小如沙粒的膽結石;而磁力共振則有助評估膽管結構狀況。楊丕祥醫生表示,是否進行膽結石手術需視乎患者症狀及併發症情況而定,例如出現膽囊發炎或肝功能受損等。手術治療方式包括膽囊切除術,或屬暫時性控制的膽囊引流術。
微創膽囊切除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優勢,通常只需在腹部開幾個小傷口。患者術後第二天即可出院,多數能在數日內完全康復,且手術風險相對較低。目前微創手術主要分為三種:傳統微創、單孔微創以及僅需三毫米切口的超微創手術。
治療膽結石及其併發症的不同方法
膽結石溶解藥物僅對純膽固醇結石有效,但臨床上多數膽結石屬於混合型,使得這類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不同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也存在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治療成功,停藥後膽結石復發的機率相當高。
治療細菌性膽囊發炎可以選擇切除膽囊(膽囊切除術)或膽囊膽汁引流術。引流術可透過體外或經十二指腸穿刺進行引流,但僅能暫時控制感染。由於膽結石仍存在膽囊內,可能造成反覆發炎和感染,不僅增加住院次數,更會提高後續手術難度。因此,膽囊切除術仍是目前根除膽結石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切除患病的膽囊及其結石後,患者將不再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