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場消融術 (PFA)

遏止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房顫)令人「心亂如麻」,心跳節奏混亂之餘,更有機會在心臟內形成血栓,增加中風及心臟衰竭風險。除了服用藥物,傳統可透過肺靜脈阻隔術(俗稱消融術),預防房顫復發,卻有併發症風險。新近引入香港的「脈衝場消融術」(PFA) ,令房顫治療出現突破,這種新技術有助大減併發症風險,亦把手術時間縮短超過一半。對於約佔本港人口1%、約七萬多名房顫患者而言,脈衝場消融術是其中一個治療新希望。

服用抗凝血藥(薄血藥)及抗心律不正藥物,是常見的房顫治療方法,然而藥物未能根治房顫。部分病人會採用手術治療,去減低房顫復發機會。傳統以肺靜脈阻隔術為主,針對位於心房和肺靜脈交界、發放脈衝騷擾心房引致房顫的不正常細胞,透過熱能(導管射頻)或冷凍能量(冷凍球囊),把其消融 。

然而肺靜脈阻隔術卻有局限,一來因為消融期間或會波及其他身體組織,因而引起較罕見的併發症,例如引致肺靜脈收窄、或令心房和食道之間產生不正常通道的心房食道瘻管(AEF),亦有機會令右邊橫膈膜一條神經線被破壞,形成膈神經麻痺影響呼吸等。而且手術時間較長,最快也要2至3小時才能完成。

本年引入香港的脈衝場消融術,則可減低併發症風險,以及突破手術時間的限制。脈衝場消融術透過輸出一系列維持數秒的高伏特電流製造能量,令引發房顫的不正常細胞,細胞膜被破壞並產生大量微細孔洞,從而將其消滅。

由於不正常細胞跟神經線細胞,以及食道等細胞的能量臨界點(Threshold)有別,因此只要發出針對不正常細胞的特定電壓和時間,產生對應的臨界點能量,就可以精準令其淍亡,而不會波及食道及神經線等周邊細胞,理論上避免了併發症出現。而且脈衝場消融術 (PFA) 的手術時間,只需一個多小時,比傳統消融術減少超過一半。

以避免疾病復發的比率而言,脈衝場消融術與傳統消融術相若。以術後一年計,超過80%間歇性房顫病人以及約70%持續性房顫病人,沒有復發。

房顫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