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现况
肺癌是本港男性中首位最常见的癌症,而女性方面则排行第二位。根据医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数据,2022年共有5,707 宗肺癌病例呈报,占所有癌症的16.1%,当中男性占3,3340宗,女性则有2367宗,男女患者的比例约为1.4比1,大部分患者在40岁以上, 发病年龄中位數约为七十岁, 到75岁男性患肺癌累积风险为22份之1, 女性则为35份之1。
甚么是肺癌?
肺癌是肺部细胞异常生长所形成的癌病,肺癌主要可分为 “非小细胞癌”(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 及“小细胞癌”(SCLC),而非吸烟者患上的肺癌类型大多为腺癌。
肺癌症状
早期肺癌或无明显症状,直至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便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持续性咳嗽
- 痰中带血
- 胸肺反复受到感染或经久难愈
- 声音嘶哑
- 胸部不适,咳嗽或深呼吸时感到疼痛
- 食欲不振及体重下降
- 容易疲倦
肺癌的成因或风险因素
吸烟是已知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然而,还有许多其他风险因素,例如二手烟、烹饪油烟、接触致癌物质 (砷, 铍,镉,铬,镍,石棉, 二氧化矽,石英,二氯甲基醚, 氯甲基甲基醚,煤,焦油,沥青,烟灰,芥子气,柴油,废气,细微大气颗粒物PM2.5)、辐射 (2粒子、氡气、钚-239 、X光、γ射线) 、家族遗传等。
在许多病例中,病因尚不明确,且许多病例并不具有上述列出的风险因素。
如何诊断肺癌?
- 早期筛查:低剂量螺旋电脑扫描是唯一有效检测早期肺癌的筛查方法。在高危人群中,可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
- 初步检查:胸部X光可了解肺部状况,痰液检测则常用于检查肺内气管中形成的肿瘤。
- 影像检查:电脑扫描(CT scan)可有效侦测极微细的肿瘤及提供肿瘤的立体影像,同时可用于判断肿瘤有否扩散至肺部附近的淋巴结。PET-CT扫描对于检测癌症转移非常有用。磁力共振(MRI)则可用于检查肺癌有否扩散至脑部或脊髓等组织。
- 组织活检:利用细针或手术方法取出病灶的小块组织进行病理化验及分子分类(molecular classification),是确诊及判断肺癌种类的黄金标准。
- 液体活检基因测试:透过分析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由癌细胞分裂过程释出的浮离基因(circulating tumor DNA/RNA),来检查病人有否出现基因突变,准确度高约70-80%,适合因为癌症的位置难以接近而未能接受组织活检的病人,可为标靶药物选择提供指引。
肺癌的治疗方法
现时有很多治疗方法也可有效控制肺癌,由手术、化疗,到较新的标靶药物及免疫治疗,都有助病人对抗癌症。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外科手术或为放射治疗为主导,决定于风险因素,或须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标靶药物、或免疫治疗;中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同步放疗及化疗为主,辅以标靶药物及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缓解症状及延长生存为目标,主要根据病理及分子分类而利用化学治疗、标靶药物、免疫治疗或联合以上方法使用。小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化疗及免疫治疗(如是扩散期) ,辅以胸部放疗和预防性全脑放疗。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切除肺癌肿瘤及其附近的一些健康组织,手术方式的选择各有不同,需视乎肿瘤的大小、分期和扩散状况而定。有的可能只需切除部分肺组织或一个肺叶,有的则可能需进行全肺切除。
放射治疗
若早期患者因年龄或其他疾病不适合接受手术,放射治疗便可作为局部根治方法。对晚期患者,也可舒缓肺癌症状如气管或静脉阻塞,也可舒缓骨转移所引起的疼痛或脑转移的症状。过程中会以高能量从体外对准肿瘤进行治疗,也可以置于细针或导管内,然后放入体内治疗癌症。最新的技术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强度调控(IMRT)加上影像导航 (IGRT),可更精准地照射肿瘤部分,避免伤害正常组织。
化学治疗
利用毒性比较强的药物杀死癌细胞,阻止它们继续生长。化疗可于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目的是缩小肿瘤或降低复发风险,也可用于晚期癌症以减轻患者的症状。
标靶药物
这种治疗需根据病人的癌细胞基因测试结果而定,如 EGFR、ALK、ROS-1、RET、NTRK、MET、BRAF、KRAS、HER2、NRG1基因改变等等,若发现病人体内存在这类基因便可使用相对应的药物。现时可使用的标靶药物有很多种,部分能阻断细胞中的生长讯号,从而阻止癌细胞继续生长。另一类药物是抑制癌病血管新增,饿死癌细胞(anti-VEGF)。
免疫治疗
利用患者本身的免疫反应机制来对抗癌细胞,能唤醒人体免疫系统中沉睡的T细胞,使其重新认出并对癌细胞进行攻击,副作用普遍较轻微,可用于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肺癌。
预防肺癌的方法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及早预防对降低发病率至关重要。以下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 戒烟与避免二手烟:戒烟能显著降低肺癌风险,同时避免二手烟一样重要。
- 保持良好空气质素:减少暴露于污染空气及致癌物质,如石棉、氡气和柴油废气,有助降低肺癌风险。
- 健康饮食与运动:并维持规律运动,提高免疫力,有助预防肺肿瘤的形成。
- 定期健康检查:高风险人群(如长期吸烟者、家族有肺癌病史)应定期接受低剂量电脑扫描(LDCT),有助及早发现肺癌病征,提高肺癌治疗成功率。
肺癌的存活率
肺癌的存活率主要取决于癌症的分期和类型。 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数据,整体肺癌患者的五年相对存活率为21.8%。 其中,第一期患者的五年相对存活率为72.4%,第二期为45.4%,第三期为24.6%,而第四期患者的五年相对存活率仅有7.8%1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其存活率因分期而异:
- 第一期:肿瘤仅局限于肺部,未扩散至淋巴结。此期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后,五年存活率约为80%1 。
- 第二期:肿瘤已扩散至邻近组织或肺门淋巴结。此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约为40%至50%2。
- 第三期:肿瘤进一步扩散至纵膈淋巴结或邻近器官。此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约为30%至40%2。
- 第四期:肿瘤已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此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约为10%2。
小细胞肺癌(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约10%至15%,其生长速度快,易于早期扩散。 由于诊断时常已属晚期,SCLC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相对较低。 局限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20个月,五年存活率约为20%。 而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则不到1%2。
参考资料:
1.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癌症网上资源中心, 肺癌
2. 香港防癌会, 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
常见问题
进行外科手术有甚么风险?
肺癌手术属于大型手术,主要风险包括:
- 并发症:如肺炎、血栓、伤口感染。
- 肺功能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因肺部切除后出现呼吸困难,需进行术后复健。
- 手术失败风险:尤其是肿瘤较大或位置接近主要血管时,手术风险较高。
手术的风险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期别、手术范围、患者年龄及合并症等。一般而言,手术范围越大,风险越高;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风险也相应增加。但随著微创技术(如胸腔镜或机械臂手术)的进步,手术风险已大幅降低,康复期亦较短。
肺癌容易复发吗?
肺癌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然而,透过定期追踪、健康生活习惯和适当的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机率,提高存活率。患者应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确保在康复过程中得到最好的照护与治疗方案。
肺癌患者完成治疗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肺癌患者在完成治疗后,应保持定期追踪检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管理副作用,并注意预防其他健康风险。透过全方位的护理与调整,患者可提高存活率与生活品质,降低复发风险。如有任何身体不适或疑问,应立即谘询医生,以确保最佳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