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現況
肺癌是本港男性中首位最常見的癌症,而女性方面則排行第二位。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2022年共有5,707 宗肺癌病例呈報,佔所有癌症的16.1%,當中男性佔3,3340宗,女性則有2367宗,男女患者的比例約為1.4比1,大部分患者在40歲以上, 發病年齡中位數約為七十歲, 到75歲男性患肺癌累積風險為22份之1, 女性則為35份之1。
甚麼是肺癌?
肺癌是肺部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肺癌主要可分為 「非小細胞癌」(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 及「小細胞癌」(SCLC),而非吸煙者患上的肺癌類型大多為腺癌。
肺癌症狀
早期肺癌或無明顯症狀,直至發展至一定程度時便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持續性咳嗽
- 痰中帶血
- 胸肺反覆受到感染或經久難癒
- 聲音嘶啞
- 胸部不適,咳嗽或深呼吸時感到疼痛
- 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
- 容易疲倦
肺癌的成因或風險因素
吸煙是已知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然而,還有許多其他風險因素,例如二手煙、烹飪油煙、接觸致癌物質 (砷, 鈹,鎘,鉻,鎳,石棉, 二氧化矽,石英,二氯甲基醚, 氯甲基甲基醚,煤,焦油,瀝青,煙灰,芥子氣,柴油,廢氣,细微大氣顆粒物PM2.5)、輻射 (2粒子、氡氣、钚-239 、X光、γ射線) 、家族遺傳等。
在許多病例中,病因尚不明確,且許多病例並不具有上述列出的風險因素。
如何診斷肺癌?
- 早期篩查:低劑量螺旋電腦掃描是唯一有效檢測早期肺癌的篩查方法。在高危人群中,可將肺癌死亡率降低20%。
- 初步檢查:胸部X光可了解肺部狀況,痰液檢測則常用於檢查肺內氣管中形成的腫瘤。
- 影像檢查:電腦掃描(CT scan)可有效偵測極微細的腫瘤及提供腫瘤的立體影像,同時可用於判斷腫瘤有否擴散至肺部附近的淋巴結。PET-CT掃描對於檢測癌症轉移非常有用。磁力共振(MRI)則可用於檢查肺癌有否擴散至腦部或脊髓等組織。
- 組織活檢:利用細針或手術方法取出病灶的小塊組織進行病理化驗及分子分類(molecular classification),是確診及判斷肺癌種類的黃金標準。
- 液體活檢基因測試:透過分析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由癌細胞分裂過程釋出的浮離基因(circulating tumor DNA/RNA),來檢查病人有否出現基因突變,準確度高約70-80%,適合因為癌症的位置難以接近而未能接受組織活檢的病人,可為標靶藥物選擇提供指引。
肺癌的治療方法
現時有很多治療方法也可有效控制肺癌,由手術、化療,到較新的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都有助病人對抗癌症。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以外科手術或為放射治療為主導,决定於風险因素,或須輔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中期非小細胞肺癌以同步放療及化療為主,輔以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以緩解症狀及延長生存為目標,主要根據病理及分子分類而利用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或聯合以上方法使用。小細胞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及免疫治療(如是擴散期) ,輔以胸部放療和預防性全腦放療。
手術切除
通過手術切除肺癌腫瘤及其附近的一些健康組織,手術方式的選擇各有不同,需視乎腫瘤的大小、分期和擴散狀況而定。有的可能只需切除部分肺組織或一個肺葉,有的則可能需進行全肺切除。
放射治療
若早期患者因年齡或其他疾病不適合接受手術,放射治療便可作為局部根治方法。對晚期患者,也可舒緩肺癌症狀如氣管或靜脈阻塞,也可舒緩骨轉移所引起的疼痛或腦轉移的症狀。過程中會以高能量從體外對準腫瘤進行治療,也可以置於細針或導管內,然後放入體內治療癌症。最新的技術包括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强度調控(IMRT)加上影像導航 (IGRT),可更精準地照射腫瘤部分,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化學治療
利用毒性比較強的藥物殺死癌細胞,阻止它們繼續生長。化療可於手術前或手術後進行,目的是縮小腫瘤或降低復發風險,也可用於晚期癌症以減輕患者的症狀。
標靶藥物
這種治療需根據病人的癌細胞基因測試結果而定,如 EGFR、ALK、ROS-1、RET、NTRK、MET、BRAF、KRAS、HER2、NRG1基因改變等等,若發現病人體內存在這類基因便可使用相對應的藥物。現時可使用的標靶藥物有很多種,部分能阻斷細胞中的生長訊號,從而阻止癌細胞繼續生長。另一類藥物是抑制癌病血管新增,餓死癌細胞(anti-VEGF)。
免疫治療
利用患者本身的免疫反應機制來對抗癌細胞,能喚醒人體免疫系統中沉睡的T細胞,使其重新認出並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副作用普遍較輕微,可用於術前或術後輔助治療,或晚期肺癌。
預防肺癌的方法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及早預防對降低發病率至關重要。以下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 戒煙與避免二手煙:戒煙能顯著降低肺癌風險,同時避免二手煙一樣重要。
- 保持良好空氣質素:減少暴露於污染空氣及致癌物質,如石棉、氡氣和柴油廢氣,有助降低肺癌風險。
- 健康飲食與運動:並維持規律運動,提高免疫力,有助預防肺腫瘤的形成。
- 定期健康檢查:高風險人群(如長期吸煙者、家族有肺癌病史)應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有助及早發現肺癌病徵,提高肺癌治療成功率。
肺癌的存活率
肺癌的存活率主要取決於癌症的分期和類型。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整體肺癌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21.8%。 其中,第一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72.4%,第二期為45.4%,第三期為24.6%,而第四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僅有7.8%1 。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其存活率因分期而異:
- 第一期:腫瘤僅局限於肺部,未擴散至淋巴結。此期患者接受手術切除後,五年存活率約為80%1 。
- 第二期:腫瘤已擴散至鄰近組織或肺門淋巴結。此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40%至50%2。
- 第三期:腫瘤進一步擴散至縱膈淋巴結或鄰近器官。此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30%至40%2。
- 第四期:腫瘤已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此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10%2。
小細胞肺癌(SCLC)佔所有肺癌病例的約10%至15%,其生長速度快,易於早期擴散。 由於診斷時常已屬晚期,SCLC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相對較低。 局限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約為20個月,五年存活率約為20%。 而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則不到1%2。
參考資料: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 肺癌
2. 香港防癌會, 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
常見問題
進行外科手術有甚麼風險?
肺癌手術屬於大型手術,主要風險包括:
- 併發症:如肺炎、血栓、傷口感染。
- 肺功能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因肺部切除後出現呼吸困難,需進行術後復健。
- 手術失敗風險:尤其是腫瘤較大或位置接近主要血管時,手術風險較高。
手術的風險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腫瘤期別、手術範圍、患者年齡及合併症等。一般而言,手術範圍越大,風險越高;患者年齡越大,合併症越多,風險也相應增加。但隨著微創技術(如胸腔鏡或機械臂手術)的進步,手術風險已大幅降低,康復期亦較短。
肺癌容易復發嗎?
肺癌具有較高的復發風險,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然而,透過定期追蹤、健康生活習慣和適當的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的機率,提高存活率。患者應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確保在康復過程中得到最好的照護與治療方案。
肺癌患者完成治療後有什麼注意事項?
肺癌患者在完成治療後,應保持定期追蹤檢查、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管理副作用,並注意預防其他健康風險。透過全方位的護理與調整,患者可提高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降低復發風險。如有任何身體不適或疑問,應立即諮詢醫生,以確保最佳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