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髖關節炎及其他病變,讓日常行動都變得困難,步行、坐下,甚至是站立,都感到疼痛不適,大大影響了生活品質。如果藥物治療和步行輔助工具都無法有效緩解疼痛,骨科醫生會建議考慮髖關節置換手術,有效減輕痛楚,協助病人回復正常生活。
髖關節連接著雙腳及軀幹,主要由大腿骨及骨盆組成,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之一,負責支撐身體重量及控制前腿的動作。而髖關節炎(Hip Arthritis)或髖關節病變指的是髖關節軟骨及相關結構因退化、炎症和創傷等不同原因出現病變所引致的症狀。因髖關節被厚厚的肌肉層所包裹,與關節炎有關的紅腫及發熱症狀都較不明顯
髖關節病變或髖關節炎主要可分為幾種,包括:
-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骨枯)
- 退化性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
-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等
在這四種關節炎之中,以骨枯及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
以下將分析髖關節病變的常見症狀,助你及早發現症狀,接受治療:
- 疼痛:通常發生在鼠蹊部、大腿內側位置,疼痛感覺可能會是鈍痛、刺痛或深層疼痛,亦會在活動時加劇,例如:步行、上下樓梯、蹲下或站起等。
- 僵硬:在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後,髖關節會感到僵硬,難以彎曲、伸直或旋轉活動髖關節。 例如穿鞋子、穿襪子、剪腳甲等動作會感到困難。
- 跛行:為了減輕疼痛,走路時會不自覺地跛行。
- 日常活動受限:步行、上下樓梯等動作變得困難。
- 關節發出聲響:在活動髖關節時,可能會聽到摩擦聲或彈響。
- 出現長短腳:感受到兩腿長度不均勻。
首先,骨科醫生首先會先進行臨床問症,並了解髖關節痛症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醫生會了解患者有否出現以上的病徵、做什麼會減輕或加劇痛楚、以往的病史、走路時需否使用步行器輔助、有否服用止痛藥、平路上可走多久時間,以了解其患病的原因及嚴重程度,同時也會了解患者上落樓梯的能力,如詢問會否用扶手輔助等等。然後,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評估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力量及負重能力等。
之後醫生會安排X光檢查,透過影像分辨屬哪種髖關節病變及病情階段,舉例如退化性髖關節炎,從X光片中可見到髖關節位長出骨刺、關節面底下的骨質密度會較高、股骨頭及髖臼之間收窄。而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有需要的情況下,更會進行磁力共振檢查(MRI),以進一步確認髖關節骨骼及軟組織的情況。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常見的骨科手術。當髖關節因病變或外傷引致嚴重受損,導致無法靠藥物及其他非手術方案緩解疼痛,醫生會按患者的情況,而選擇為其進行手術,將已損壞的關節股骨頭、髖臼及軟骨取走,再放置相關的人工關節,因此又被稱為「全髖關節置換」。
髖關節置換手術能有效舒緩髖關節問題所引致的症狀:
- 舒緩關節僵硬, 提高靈活度。
- 舒緩痛楚,無需再服用止痛藥。
- 步行動作更穩定,減低因跌倒導致骨折的風險。
- 步行距離更長,有助減輕體重,讓身體更健康。
- 做到日常活動動作,例如:坐下、站起、上下樓梯等。
人工髖關節的設計模仿人體髖關節的構造及功能,分為髖臼部件和股骨部件。
- 髖臼杯 (Acetabular component):
以金屬製成的碗狀物,植入骨盆的髖臼內,用來取代原來的髖臼,提供穩定的支撐。 - 襯墊(Liner)
髖臼杯內的結構,作為關節介面,採用耐磨材質,方便關節活動,一般成份為高交連聚乙烯或陶瓷。 - 股骨柄 (Femoral stem):
圓柱形金屬桿,植入股骨髓腔內,提供穩固的固定。 - 股骨頭 (Femoral head):
球形的金屬或陶瓷頭,接在股骨柄上,並與髖臼杯的墊片形成關節,重組關節活動。
人工髖關節同時採用了金屬、塑料及陶瓷等,不同組成部分均採用不同的物料。金屬部分採用了鈦金屬以及鈷鉻合金,不會生鏽,對人體無害,亦沒有排斥反應;而關節活動部份主要為塑料(高交連聚乙烯) 以及陶瓷。兩者均有很好的抗磨蝕能力,能抵受關節長年累月的活動。
隨著醫學進步,現時的人工關節的材料及設計已改良不少,最大分別在於人工關節活動介面的材料。 自從2000年後, 不同材料尤其是高交連聚乙烯塑料的出現,令人工關節的抗磨蝕度有很大的提升。現時有逾90%的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可達10年,甚至有約80%的人工關節使用壽命可達20 年,只要保養得宜,人工髖關節能夠終生使用。
以下將簡單介紹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步驟:
- 骨科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決定開口位置,手術切口可能在髖部後方、外側或前方。
- 先將損壞的股骨頭和髖臼切除。
- 將股骨和髖臼的骨面打磨修整,以適應人工關節。
- 將髖臼部件及股骨部件分別植入髖臼以及股骨中空的部分。
- 將人工關節復位,結合髖臼及股骨部件,完成組裝。
- 以新型傷口縫合技術處理傷口, 配合使用不同的傷口敷料。
機械臂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在近年引入香港,結合了傳統手術技術與現代技術,達到精準的手術效果,旨在提高手術過程中的精確度和安全性。在手術之前,病人會進行電腦掃描,用於制定術前立體三維電腦掃描影像。醫生可以根據病人實質情況,具體而準確的計劃髖臼和股骨假體的尺寸和位置。手術期間,醫生會在機械臂的控制下進行髖臼側的打磨,從而達到更精確,更安全地磨骨,減少周邊軟組織創傷。放置髖關節假體也由機械臂控制,可以精確地調整腿長和偏心距等不同的臨床數據,以達致最精準放置髖關節假體。
- 精準度高:國際醫學研究證實,機械臂輔助技術比傳統手術的精準度較高。從手術後的x光片所見,機械臂輔助髖關節置換放置假體位置,比傳統手術較接近醫生的術前計劃,減少手術誤差。
- 安全性高:通過電腦掃描術前計劃,醫生可以鎖定機械人截骨的深度及邊界,加入觸覺控制元素的機械人可避免手術期間截骨時的誤差,減少對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及出血情況。
- 恢復時間快: 軟組織傷害較少、出血少,患者的恢復時間相對較短。
- 延長假體壽命:植入人工關節的位置和角度更精確,有助於延長使用壽命。
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 遵守醫囑,日常生活避免使用禁忌姿勢。
- 日常執行住院期間所教導的復健運動。
- 使用柺杖或助行器日常活動。
- 沐浴宜採用淋浴。
- 逐漸增加活動量,並確保足夠休息。
- 駕車、性生活可在術後6 星期後恢復。
- 如傷口患處有紅腫疼痛;跌倒而因致髖部受傷;活動量無法增加或髖部有異常聲響時,請立即返院進行檢查。
每個手術都存在一定風險,而髖關節置換手術亦同樣如此。
髖關節置換手術可能面對的一般風險為:
- 傷口感染
- 術後肺炎
- 心肌栓塞
- 中風
而與髖關節置換手術有關的風險及併發症:
- 失血
- 神經線和血管受損
- 深層靜脈栓塞和肺動脈栓塞
- 髖關節感染
- 關節僵硬
- 關節脫位
- 下肢長度不對稱(長短腳)等
總括而言,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有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行走功能和生活品質。如果你對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有疑問,建議諮詢骨科專科醫生,以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