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與老人癡呆症

– 以下內容經 馬漢明醫生 審校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現況

認知障礙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腦部神經退化毛病之一,但亦有少數中年患者。 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中,便有1人患上認知障礙 症;而每3名85歲或以上長者中,則有1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預計到了2036年, 全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口將高達28萬。

 

甚麼是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

認知障礙症,又被稱為「老人痴呆症」、「腦退化症」或「失智症」。簡單來說,人的腦細胞在成年後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但腦退化症患者的腦細胞死亡 速度比正常快,令腦功能嚴重衰退,從而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及個人的自理 能力,患者與家人的生活質素均會因此下降。

老人癡呆症與認知障礙症的分別

老人癡呆症與認知障礙症的分別

「老人癡呆症」和「認知障礙症」其實指的是同一類疾病,只是名稱隨著時代和社會觀念有所改變。在香港,過去常用「老人癡呆症」來形容這類腦部退化疾病,但由於這個名稱帶有負面和歧視成分,2010年起官方改稱為「腦退化症」,並於2013年進一步統一為「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症狀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症狀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症狀會隨時間逐漸惡化。以下是認知障礙症的常見症狀分類。

記憶力衰退

記憶力減退是最早期也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以近期記憶衰退最為明顯。

  • 忘記事情:經常遺漏剛發生的事,例如剛吃過飯卻說還沒吃。
  • 重複提問或講述相同事情:即使剛剛已經說過,也會重複多次。
  • 忘記重要日期與約會:如醫生預約、生日、付款日等。

語言及理解能力下降

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在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方面亦會逐漸出現困難:

  • 難以表達想法或找不到合適詞語:即使心中有想法,也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常常用錯詞或語句混亂。
  • 理解別人說話有困難:對簡單指令或日常對話反應變慢,甚至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
  • 無法跟上談話內容:與人交談時常中途岔題、答非所問,甚至在對話中突然沉默或迷失方向。

這類語言能力退化不僅影響交流,亦會加重社交困難與生活障礙。

執行功能障礙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患者的「執行功能」會逐漸退化,影響他們計劃、組織及完成任務的能力:

  • 難以完成日常任務:如煮食、清潔、理財等本來熟悉的工作也變得困難,需要他人協助。
  • 無法跟上複雜程序:操作家電、乘搭交通工具等需按步驟進行的活動,患者可能無法正確執行。
  • 難以安排活動或應對突發情況:對新情況反應緩慢,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容易因此感到焦慮或挫敗。

這些執行功能障礙會令患者在獨立生活方面出現明顯挑戰,進一步加重照顧壓力。

定向力及空間感喪失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會影響大腦對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辨識能力,患者往往出現以下狀況:

  • 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產生混亂:不清楚身處何處、為何在那裡,甚至認不得熟人或誤認身邊的人。
  • 容易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即使是長期居住的家附近,也可能突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 不清楚今天是幾號、早上或晚上:無法分辨日夜或記得正確的日期與年份,令生活作息混亂。

這些症狀會增加患者走失的風險,亦可能導致他們對環境感到恐懼或焦躁。

判斷力和專注力減退

患有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人往往在判斷事情和保持專注方面出現困難,表現如下:

  • 做出不合邏輯的決定:例如穿著不合時宜的衣物(夏天穿羽絨),或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過度擔心。
  • 更易受騙或作出衝動決定:包括上當於電話詐騙、亂花錢購物、作出高風險或不必要的金錢承諾。
  • 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長時間專注閱讀、觀看電視或進行需要持續思考的活動,容易分心或感到煩躁。

這些變化可能在早期不明顯,但隨時間逐漸惡化,對日常生活構成實質影響。

情緒與行為改變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不只影響記憶和認知功能,亦會導致情緒與行為出現明顯變化,常見情況包括:

  • 容易焦慮、抑鬱、煩躁:患者可能因記憶力下降或失去自理能力感到不安,情緒波動變得頻繁,容易因小事失控。
  • 出現妄想:例如懷疑家人或護理員偷竊、害自己,或堅信某些事實與現實不符。
  • 行為異常:包括無目的地遊走、重複同一動作、無法控制怒氣等,這些行為可能對自身或照顧者構成潛在風險。

這些症狀除了會影響患者生活質素,亦為照顧者帶來沉重壓力,建議及早尋求專業支援和診斷。

社交與性格改變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患者的性格和社交行為也可能出現明顯轉變,包括:

  • 對人事物失去興趣:不再參與過去喜愛的活動,對周圍環境漠不關心,缺乏動力。
  • 變得孤僻、退縮或失去自信:可能因為表達困難或擔心被發現病情,而選擇避免與人接觸。
  • 原本外向的人變得安靜寡言:性格出現180度轉變,與以往相比變得沉默或被動,甚至失去與親友互動的意願。

這些變化可能讓家人難以適應,也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建議及早留意並尋求專業協助,以延緩病情惡化。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成因 + 風險因素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成因 + 風險因素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成因

認知障礙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阿茨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及 其他原因。如果病情嚴重,患者會喪失自理能力,可能需要長期臥床,繼而引 致其他健康問題,包括容易患上嚴重壓瘡、吸入性肺炎和體重會驟降等,後果 可大可小。

  比例 成因

阿茨海默症

約佔整體個案70%

患者的腦細胞出現病變,在腦內形成「沉澱物」,影響腦部接收外界的訊息及破壞腦細胞之間的連接,令患者失去某些認知及活動能力。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約佔整體個案20%

因中風或慢性腦血管栓塞引起,令腦部受損,造成腦退化。

其他原因

餘下個案

如柏金遜病、腦部創傷、腦腫瘤、抑鬱症、營養不良、甲狀腺分泌失調及藥物中毒等原因造成腦退化。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風險因素

  •  65歲或以上
  • 家族病史
  • 高血壓
  • 心臟疾病
  • 糖尿病
  • 中風
  • 抑鬱症
  • 焦慮症
  • 腦部曾受傷

如何診斷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

如何診斷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

認知障礙症是透過認知能 力評估作出診斷。評估分為四部分,包括詢問病歷、針對性身體檢查、精 神心理評估及化驗和掃描,以判斷其認知障礙症的成因、腦退化程度、行為及 精神狀態,例如有否出現妄想症及抑鬱,以及患者的照顧者狀態。

  • 針對性身體檢查:包括腦神經檢查及心血管檢查,看看患者有否中風、 血壓高及隱性心房顫動等。
  • 精神心理評估:要求患者進行一些智能測試,了解他們的認知能力。
  • 化驗和掃描:透過血液檢驗、腦部磁力共振造影檢查或正電子掃描,診斷及評估病情的嚴重性。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治療方法 + 舒緩方法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的治療方法 + 舒緩方法

治療方法

雖然認知障礙症未能根治,但愈早介入及接受治療,便可更有效地舒緩及減輕病情。根據認知障礙評估的結果,醫生可按患者的病情安排藥物及非藥物治療。認知障礙症的舒緩方法可以減慢腦部退化的速度,除了要多用腦、多思考,保持腦部活躍外,還要攝取充足的維他命B12、 C和E。缺少維他命B12有可能導致腦退化症;維他命C及E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神經細胞和對血管有益。外國有多項研究顯示,長者奉行多魚、多菜、少肉及用橄欖油的地中海式飲食方法,有助降低患腦退化症的風險。

藥物治療 兩種常用藥物包括「膽鹼酶抑制劑」和「美金剛胺」,前者用於促進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對控制早期和中期認知障礙症有一定功效。後者主要針對中至後期患者,可幫助保護腦細胞,避免受神經傳遞物質谷氨酸的損害,減慢病情惡化。除此之外,醫生還會視乎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況處方不同的藥物,以改善失眠、緊張、抑鬱、幻覺和妄想等徵狀。

非藥物治療

如患者屬於「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介乎正常認知功能與早期認知障礙症之間的過渡階段,患者有可能透過適當的認知訓練、健腦運動等,協助病人維持認知能力和減輕部分症狀,延緩及防止腦部退化。

 

舒緩方法

要減慢腦部退化的速度,除了要多用腦、多思考,保持腦部活躍外,還要攝取 充足的維他命B12、 C和E。缺少維他命B12有可能導致腦退化症;維他命C及E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神經細胞和對血管有益。外國有多項研究顯示,長者奉行多魚、多菜、少肉及用橄欖油的地中海式飲食方法,有助降低患腦退化症的風險。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預防方法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預防方法

認知障礙症屬於退化性疾病,隨年齡增長風險上升,但並不代表無法預防或延緩其出現。但多項研究顯示,透過改善生活方式、管理慢性病及保持心理健康,有助減低患病機率。

持續學習與刺激大腦

大腦如同肌肉一樣,需不斷鍛鍊才能保持活力。持續刺激大腦有助延緩認知退化:

  • 培養閱讀、書寫、學習新語言或樂器等習慣:學習新技能能提升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維持大腦靈活度。
  • 多參與需要思考或策略的活動:例如打麻雀、下圍棋、玩數獨等邏輯性或記憶性遊戲,有助強化專注力與邏輯思維。
  • 嘗試新事物:不論是旅遊、品嚐新食物、嘗試不同的路線出門,或參加新的興趣班,都能刺激大腦產生新的連結與反應路徑。

持續學習與探索能有效延緩腦部退化,降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是保持認知功能健康的首要步驟之一。

維持社交生活

人際互動不但有助情緒健康,更對預防認知障礙症有正面影響。

  • 與親友保持聯繫,避免社交孤立:經常與家人朋友交流,有助刺激語言與記憶能力,減低孤獨感。
  • 多參與社區、興趣小組或長者中心活動:這些活動可提升生活滿足感,讓長者保持活躍狀態。
  • 保持人際互動能降低抑鬱風險,延緩腦部退化:研究顯示,社交活躍者的大腦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抑鬱和焦慮症狀也較少見。

維持穩定的社交關係,是維護心理健康與大腦活力不可或缺的一環。

規律運動

運動對維持大腦健康扮演重要角色。

  • 每週最少三次中等強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游泳):持續進行有氧運動能提升心肺功能,對長者尤其有益。
  • 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腦部供氧:腦部得到更多氧氣與營養,有助維持神經細胞的活性與功能。
  • 研究發現,運動能降低腦退化症的發病率:根據醫學研究,規律運動與較低的認知障礙風險之間有明確關聯。

不論年齡多大,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對延緩腦部退化都有正面幫助。

控制三高與慢性病

慢性疾病若未妥善管理,將大大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 妥善管理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這些問題若長期未受控制,會影響血管健康,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加速神經退化。
  • 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期覆診:透過藥物及生活習慣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和對腦部的長期損害。
  • 控制身體狀況有助減慢腦部功能衰退:保持整體健康狀態,是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關鍵因素之一。

積極面對慢性病管理,不僅是維護身體健康,也是在守護大腦功能。

健康飲食

均衡飲食對腦部健康是非常重要,以下飲食習慣可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

  • 採納地中海飲食或高纖低糖的均衡餐單: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有助降低患上阿茲海默症等腦部退化疾病的風險。
  • 多食用深色蔬菜、全穀類、深海魚、橄欖油、堅果:這些食物富含抗氧化物、Omega-3脂肪酸及維他命,有助保護腦細胞。
  • 避免過多紅肉、加工食品與反式脂肪攝取:這些高脂高鹽的食物會加速身體老化,並對血管與腦部健康構成威脅。

飲食習慣的改善不單有益心血管,亦有助延緩腦部退化。

良好睡眠與情緒管理

保持穩定情緒與充足睡眠,有助保護大腦健康並預防認知障礙症。

  • 每晚建議睡眠時間為 7 至 8 小時:深層睡眠有助大腦清除代謝廢物,減少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類澱粉蛋白累積。
  • 預防與處理抑鬱、焦慮情緒,必要時尋求專業支援:長期情緒低落與壓力過大會損害腦部功能,增加患病風險。
  • 養成規律作息與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聽輕音樂,有助放鬆神經系統、改善睡眠質素,對認知健康大有裨益。

如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或行為異常,應儘早諮詢醫生,以便進行認知評估與早期介入治療。即使無法完全預防,及早管理仍能大大改善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照顧者注意事項

認知障礙症(老人癡呆症)照顧者注意事項

建立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建立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尤為重要。每天在固定時間進行吃飯、睡覺和洗澡等活動,有助患者維持熟悉感與安全感。儘量讓患者於熟悉的環境中活動,避免頻繁搬遷或突發改變,能減少他們的不安與混亂。此外,可透過日曆、提醒卡或圖像提示,幫助患者記住日程、地點和日常安排,提升他們的自主能力與生活品質。

維持良好溝通與情緒支持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時,維持簡單清晰的語句十分重要,避免使用過長或含糊的說明,能幫助他們更容易理解與回應。面帶微笑和進行眼神接觸,不但能傳達關心與支持,也能提升他們的安全感與信任感。當患者出現重複提問或妄想等情況時,照顧者應保持冷靜、耐心回應,避免爭論或直接否定,以免引起情緒波動或不安,從而營造更安穩的溝通氛圍。

處理患者的行為變化

當認知障礙症患者出現遊走、藏物或情緒波動等行為變化時,照顧者應先觀察其背後可能的原因,例如是否感到飢餓、身體不適或內心焦慮。適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或提供安全的代替行為,例如給予軟墊、玩具或簡單的活動,能有效舒緩其情緒與行為。建議照顧者定期記錄這些行為的出現時間、環境與反應,有助醫護人員掌握病情變化,並調整合適的照護方案。

照顧者自我照顧同樣重要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是一項長期且具挑戰性的工作,因此照顧者的自我照顧同樣重要。首先,應積極尋求家庭成員的協助,分擔照顧責任,避免身心過度勞累。照顧者也應安排時間讓自己休息,進行喜愛的活動,維持心理健康與生活平衡。此外,加入支援小組或社區資源網絡,不但可獲得實用的照顧技巧與資訊,更能與其他照顧者交流經驗,得到寶貴的情緒支持與共鳴。

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

認知障礙症與正常老化的記憶力減退有何分別?

正常老化偶爾會忘記事情,但能想起或透過提示記起;認知障礙症則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重複問相同問題、忘記熟悉人物或地點。

認知障礙症是否可以治癒?

目前無法根治,但及早診斷與介入治療有助延緩退化、改善生活質素,並減輕照顧壓力。

認知障礙患者返家後該如何照顧?

認知障礙患者返家後,應提供穩定、安全和熟悉的環境。每天維持固定的作息時間,協助他們記住日程;家中應保持整潔,避免跌倒風險。照顧者要監察健康狀況與準時服藥,同時安排簡單活動如散步或摺衣,提升參與感。溝通時要用簡單句子,保持耐心與情緒支持;若擔心走失,可使用定位裝置或防走失手帶。照顧者也要定期休息,保持身心健康。

家人有此病,我也會遺傳嗎?

有家族病史者風險較高,但並不代表一定會遺傳。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管理有助降低風險。

關閉
家庭醫學普通科門診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五 (9am - 1pm & 2pm - 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