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與胃鏡檢查

– 以下內容經 楊丕祥醫生 審校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單在 2018 年便有 14,594 人死於各種癌症,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當中大腸癌及胃癌在致命率方面分別排行第二及第六位,兩者同樣有上升趨勢。而大腸鏡檢查及胃鏡檢查均是發現早期大腸癌或胃癌的最佳篩查利器,如能及早接受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不單能讓胃癌患者在早期開始接受適當的治療,更能有效預防腸癌形成。

大腸鏡檢查:預防大腸癌形成
大腸鏡檢查:預防大腸癌形成

大腸癌主要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雖然大腸瘜肉原屬良性,但累積長時間的基因突變,部份大腸瘜肉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而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且需時約 7 至 10年,如能及早發現及將瘜肉切除,可有效預防腸癌形成。

大腸鏡檢查過程 + 事前準備
大腸鏡檢查過程 + 事前準備

大腸鏡檢查過程

大腸鏡檢查即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醫生會利用一條直徑約 1.3cm、前端裝有鏡頭的柔軟導管,從患者的肛門進入腸道,檢查下消化道包括肛門、盲腸、結腸、直腸等有否出現腫瘤、瘜肉、發炎或出血等情況,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又或進行止血、切除瘜肉手術。大部分患者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須使用適量鎮靜劑,檢查過程約 30 分鐘。

 

大腸鏡檢查事前準備

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患者必須按照醫生建議,在檢查前兩至三天開始進食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一天服用腸道清潔藥物,以清除大腸內的大便及雜質,以確保醫生能透過鏡頭清晰檢查腸道內所有位置。

誰人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誰人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有少量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 5 年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 20 至 30 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此外,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及有其他風險因素,更應考慮提早至 40 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 10 年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 男士
  • 年齡老化:50歲或以上
  • 腸道經常發炎:如克降氏症患者
  • 家族遺傳
  • 吸煙
  • 酗酒
  • 肥胖
  • 缺乏運動
  • 多肉少菜或高脂飲食
胃鏡檢查:預防各種上消化道疾病
胃鏡檢查:預防各種上消化道疾病

當胃部細胞出現基因變異,便有可能令正常細胞發展成惡性腫瘤;此外,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均有可能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現時胃鏡檢查已是一種常規檢查方式,能清楚檢查上消化道內有否異常,包括有否胃炎、食道炎、胃潰瘍、食道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以及及早發現食道癌或胃癌等。

胃鏡檢查過程 + 事前準備
胃鏡檢查過程 + 事前準備

胃鏡檢查過程

胃鏡檢查即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醫生將一條直徑約 0.9cm、前端裝有鏡頭的光導管狀經病人的口及食道,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進行檢查。如有需要,醫生可通過導管伸出夾子,抽取組織作病理檢查。為確保檢查順暢,醫生會在患者喉嚨位置處方局部麻醉噴霧及於靜脈注射鎮靜藥物,檢查過程約 10 分鐘。

 

胃鏡檢查事前準備

如決定接受胃鏡檢查,患者必須按照醫生建議,在檢查前六小時開始停止飲食即可。

誰人應接受胃鏡檢查
誰人應接受胃鏡檢查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復發性上腹痛、胃酸倒流、消化不良、上呼吸道出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便有可能須接受胃鏡檢查。而40歲以上人士應開始定期接受胃鏡篩查,如有胃癌家族病史,患上胃癌風險會較一般人高二至四倍,更應及早作定期檢查。

胃癌的風險因素
胃癌的風險因素
  • 男士:風險較女士較高
  • 年齡老化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
  • 吸煙
  • 飲酒
  • 家族遺傳飲食習慣:長期進食高鹽、醃製和燻製食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