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通波仔支架不斷革新 按心血管狀況選擇合適支架 減低術後復發風險

– 原文章由SkyPost於2025年3月31日發佈, 並由盧家業醫生講解
close-up-young-asian-male-businessman-casual-costume-hand-touch-heart-with-stroke-heart-attack-with-gesture-action-express-ill-sickness-bad-health-ideas-concept-white-background

通波仔手術最初是「零支撐」,即是沒有植入任何支架,故此手術效果並不持久。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如今已演化至藥物塗層可溶性支架,患者術後一年的復發率已由「零支撐」時期大幅降低,支架並會在身體自然降解。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心臟科顧問醫生盧家業醫生指出,通波仔手術主要適用於血管栓塞程度超過七成或主幹動脈栓塞超過五成的冠心病患者。醫生亦會建議患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ACS)的冠心病患者進行通波仔手術。手術過程中,醫生會經大腿或手腕的小切口,將裝有球囊的心導管伸到血管收窄處,將球囊充氣,令血管擴張。最後,醫生會在同樣位置植入支架,以暢通血管。 

「零支撐」到「撐住血管」

不過,在通波仔手術發展初期,醫生僅使用球囊擴張血管,沒有植入任何支架。手術效果並不持久,因為血管可能會重新收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醫學界開始使用金屬裸支架來支撐血管,減少術後血管收窄風險。然而,盧醫生指金屬裸支架仍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置入支架後會出現發炎現象,可能導致血管內膜細胞增生,引致血管收窄。在通波仔手術植入金屬裸支架的年代,術後復發率已有所減低。

盧醫生續指,隨著技術的進步,滲藥性支架已成為現代通波仔手術的標準配置。藥物塗層技術可抑制細胞增生,減少血管收窄,相關物料亦有所改良,為血管提供更好的承托力,厚度更比金屬裸支架減少了超過一半,術後血管收窄的機率亦大幅降低。

可溶性支架可自行分解

除了標準的滲藥性支架,部分患者還可以選擇使用鎂合金可溶性支架。盧醫生稱,可溶性支架同樣有藥物塗層,而且在通波仔手術約一年後會在患者體內自然降解。 

盧醫生分享了一位年輕患者的案例。該名患者只有40多歲,左前降支動脈出現了九成的栓塞。由於他年輕,並不希望有金屬支架長期留在體內,醫生便在通波仔手術中,為他植入可溶性支架,術後效果亦十分理想。但盧醫生提醒,可溶性支架還在發展階段,有一些局限,並非適合所有心臟血管病變(例如不適合鈣化血管),只適用於身體狀況合適的患者,想要選用可溶性支架的患者需諮詢醫生意見,了解自己是否適用可溶性支架。

除了手術本身,患者亦不可忽視術後的護理和恢復。盧醫生提到,術後患者需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復發。

盧家業醫生提醒︰通波仔手術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hk/article/3928200/%E9%80%9A%E6%B3%A2%E4%BB%94%E6%94%AF%E6%9E%B6%E4%B8%8D%E6%96%B7%E9%9D%A9%E6%96%B0-BR-%E6%8C%89%E5%BF%83%E8%A1%80%E7%AE%A1%E7%8B%80%E6%B3%81%E9%81%B8%E6%93%87%E5%90%88%E9%81%A9%E6%94%AF%E6%9E%B6-%E6%B8%9B%E4%BD%8E%E8%A1%93%E5%BE%8C%E5%BE%A9%E7%99%BC%E9%A2%A8%E9%9A%AA

 

關閉
家庭醫學普通科門診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五 (9am - 1pm & 2pm - 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