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痔瘡?長得怎麼樣?了解痔瘡症狀,成因與治療方法

– 以下內容經 關添樂醫生 審校

甚麼是痔瘡?長得怎麼樣?了解痔瘡症狀,成因與治療方法

痔瘡是常見的肛門疾病,影響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不同類型的痔瘡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狀。本文將介紹痔瘡的種類、成因、症狀,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幫助您更好地管理與改善痔瘡問題。

甚麼是痔瘡?

甚麼是痔瘡?

痔瘡是指直腸末端或肛門周圍的肛墊下垂,導致血管膨脹、充血,形成柔軟的靜脈團。這是一種常見的肛門疾病。

 

痔瘡的類型

根據痔瘡發生位置和特徵,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內痔:​位於齒狀線以上的痔瘡稱為內痔。由於該區域缺乏疼痛感受器,內痔通常無痛,但可能在排便時出現鮮紅色出血。​​ 
外痔:​發生在齒狀線以下,覆蓋著肛門皮膚的痔瘡稱為外痔。外痔可能引起肛門周圍的疼痛、瘙癢或腫脹等不適症狀。​​ 
混合痔:​同時存在內痔和外痔的情況稱為混合痔。這類痔瘡跨越齒狀線,內外痔相連,形成一個整體。

 

內痔瘡 vs 外痔瘡 有何分別?

內痔位於肛門內部,通常不會引起疼痛,但可能導致無痛性出血。​外痔則位於肛門外部,常伴有疼痛和不適感,特別是在排便時。

痔瘡的原因

痔瘡的原因

痔瘡形成的原因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與腹腔壓力增加和肛門周圍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有關。以下是常見的風險因素:

  1. 長期便秘或腹瀉
    便秘時,排便需用力過猛,導致肛門靜脈壓力升高,長期下來容易形成痔瘡。相反,長期腹瀉也會頻繁刺激肛門區域,導致痔瘡的發生或惡化。
  2. 如廁時間過長
    許多人習慣蹲廁過久或使用手機,導致肛門周圍靜脈長時間受壓,影響血液循環,增加痔瘡風險。
  3. 久坐或久站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上班族、司機、教師)會導致肛門周圍血液回流受阻,增加靜脈壓力,促使痔瘡形成。
  4. 懷孕與分娩
    孕婦因子宮增大,腹壓上升,導致肛門靜脈血液回流困難。此外,生產時用力會進一步加劇肛門靜脈擴張,導致痔瘡惡化。
  5. 肥胖
    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腹腔壓力,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肛門靜脈回流不順,進而形成痔瘡。
  6. 缺乏運動
    運動不足會影響腸道蠕動,增加便秘風險,進而導致排便困難,使痔瘡更易發生。
  7. 飲食不均衡
    缺乏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容易導致便秘,而過量攝取辛辣、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可能會刺激腸胃及肛門黏膜,增加痔瘡風險。
  8. 加齡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肛門組織逐漸退化,支撐肛門靜脈的能力降低,使靜脈更容易膨脹,導致痔瘡的發生率上升。

痔瘡的症狀

痔瘡的症狀

通常痔瘡變大或發炎時才會引發症狀,例如:

  • 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但無痛
  • 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
  • 疼痛、不舒服
  • 肛門四周腫脹
  • 肛門周圍出現既敏感又疼痛的團塊
  • 大便呈現黑色、黏稠瀝青狀
  • 大便帶血

痔瘡的診斷

痔瘡的診斷

診斷痔瘡通常基於病史詢問和臨床檢查,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排便習慣、疼痛程度等進行初步評估,並透過以下方法進行詳細診斷:

  1. 視診與觸診
    視診與觸診是診斷痔瘡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透過觀察和觸摸來評估病情。對於外痔,醫生可透過視診直接觀察肛門周圍是否有腫脹或血栓性痔瘡。而內痔則通常隱藏在直腸內,若發生脫垂,醫生可能在視診時發現腫塊。此外,醫生會透過肛門觸診(戴上手套並使用潤滑劑的手指進行檢查),以評估直腸內是否存在腫塊或其他異常情況。這種檢查方式簡單快捷,能夠幫助醫生初步判斷痔瘡的類型與嚴重程度。
  2. 肛門鏡檢查(Anoscopy)
    肛門鏡檢查(Anoscopy)是一種常見的內痔診斷方法,醫生會使用肛門鏡(一種短小的管狀儀器)進行檢查,以直視方式觀察內痔的大小、數量及嚴重程度。這種檢查過程簡單快捷,通常無需麻醉,適用於大部分患者。透過肛門鏡檢查,醫生能夠更精確地評估病情,並根據結果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3. 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是針對痔瘡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腸道問題而進行的深入診斷方式。當患者出現反覆出血、黑便或大便習慣改變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大腸瘜肉、炎症性腸病或結直腸癌等疾病。乙狀結腸鏡檢查(Sigmoidoscopy)可以檢查直腸和乙狀結腸,適用於懷疑內痔或其他直腸問題的患者。而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則適用於懷疑大腸內其他病變(如腫瘤或發炎)的患者,尤其是5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的人士。這些檢查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診斷信息,幫助醫生確定病因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

有些痔瘡可通過改善生活習慣而逐漸改善,有些則需要治療。醫生可能根據病人情況建議下列治療方式:

  1. 飲食同生活習慣調整
    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緩解痔瘡症狀的首要步驟。​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如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有助於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用力,從而降低痔瘡的發生率。​同時,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有助於預防便秘。​避免長時間久坐,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痔瘡的風險。另外,如有需要,醫生都會為患者提供藥物治療,包括局部藥物如栓劑或軟膏。
  2.  微創治療
    當保守治療無效或痔瘡症狀嚴重時,微創治療可能是適當的選擇。​這些方法通常在門診進行,恢復時間較短,並且風險較低。​常見的微創治療包括:
    • 橡皮筋結紮:​通過在痔瘡根部放置橡皮圈,阻斷血液供應,使痔瘡逐漸萎縮並脫落。此方法適用於內痔,特別是第二級和第三級內痔。
    • 硬化療法:​將硬化劑注射到痔瘡組織中,使其纖維化並縮小。這種方法適用於第一級和第二級內痔,尤其適合有出血症狀的患者。​
    • 痔瘡槍環切術:​又稱為痔瘡吻合器切除術,是治療痔瘡的一種微創手術方法。​該技術利用專用的吻合器,切除和重新定位脫垂的痔瘡組織,從而減輕患者的不適症狀。
    • 傳統痔瘡切除手術:適用於嚴重的內外痔患者。​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利用電刀或手術刀將痔瘡組織切除,傷口可能縫合或開放以自然癒合。​此手術的創傷較大,術後疼痛程度較高,恢復期相對較長。​手術時間約為30至45分鐘。

如果您正受痔瘡或其他結直腸肛門問題困擾,可到香港港安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除痔診所)了解更多,並預約您的首次會診。

痔瘡手術後疼痛怎麼辦?

痔瘡手術後疼痛怎麼辦?

痔瘡手術後,患者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適,特別是在排便時。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緩解疼痛方法,幫助患者舒適度過恢復期。

  1. 口服止痛藥
    為了有效緩解疼痛,醫生通常會建議使用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或撲熱息痛(Paracetamol),以減輕術後的不適。此外,局部麻醉藥膏或凝膠(如含有利多卡因的藥膏)也可暫時舒緩肛門部位的灼熱感和疼痛。
  2. 溫水坐浴
    溫水坐浴是術後護理的重要一環,建議每日進行 2 至 3 次,特別是在排便後。使用溫水(約 37-40°C)浸泡 10-15 分鐘,有助於減少腫脹、促進血液循環及加快傷口癒合。如有需要,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無刺激性的消毒液或蘆薈成分,以進一步舒緩不適感。
  3. 調整飲食,避免便秘
    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以保持大便柔軟及減少排便時的疼痛感。每天飲用6 至 8 杯水可促進腸道蠕動,防止便秘。此外,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酒精,以免加重腸胃及肛門的刺激,影響傷口癒合。
  4. 使用潤滑劑或便軟劑
    若排便時疼痛嚴重,可使用醫生推薦的便軟劑(如乳果糖)來幫助糞便排出,減少摩擦與不適。此外,在肛門處塗抹少量凡士林,也能降低排便時的摩擦感,減輕疼痛。
  5. 避免長時間坐立,適當活動
    術後應避免長時間坐立,特別是坐在硬質座椅上,可使用U 形或充氣坐墊來減少肛門壓力。適量步行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但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復原進程。
  6. 保持肛門清潔,避免感染
    每日可使用溫水清洗肛門,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肥皂,以減少對傷口的刺激。如有分泌物,可使用無酒精濕紙巾或柔軟廁紙輕拭,以保持局部清潔和乾燥。

痔瘡的預防

痔瘡的預防

痔瘡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因此透過調整飲食、改善排便習慣及保持適量運動,可有效降低痔瘡的發生風險。

  1. 均衡飲食,預防便秘
    便秘是導致痔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應攝取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及豆類,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此外,每天飲用足夠水分(6-8 杯),有助於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摩擦與用力。避免攝取過多辛辣、油炸及加工食品,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腸胃並加重痔瘡症狀。
  2.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建立規律的排便時間,避免忍便,以免糞便過度乾硬導致排便困難。排便時應避免用力過度,可透過深呼吸及放鬆方式減少對肛門的壓力。此外,避免在廁所上逗留過久,以防止長時間增加肛門靜脈壓力,導致痔瘡形成。
  3. 適量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久坐或久站容易導致肛門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增加痔瘡的風險。因此,應適量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瑜伽),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便秘。同時,避免長時間久坐,如需長時間坐著,可每隔30 至 60 分鐘站立伸展或活動,減少對肛門的壓力。
  4. 維持健康體重
    過重或肥胖會增加腹腔壓力,導致肛門靜脈回流不良,提高痔瘡的發生率。透過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可有效減少痔瘡風險。
  5. 保持肛門清潔,減少刺激
    良好的肛門衛生可預防感染及減少痔瘡惡化的機會。每天應使用溫水清潔肛門,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排便後可使用無酒精濕紙巾輕拭,以減少摩擦對肛門的影響。此外,避免過度用力擦拭,以防肛門皮膚受損或發炎。
  6. 遠離不良習慣
    戒除吸煙及過量飲酒,因為這些習慣可能影響腸胃功能及血液循環,增加痔瘡風險。同時,減少壓力,保持規律的作息與良好的情緒管理,對於腸胃健康及預防痔瘡也有幫助。

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

痔瘡一定要做手術嗎?
痔瘡並非一定要進行手術。手術一般是在保守治療無效,或者痔瘡已經發展到嚴重程度(如脫垂無法還納、大量出血等)時才考慮的最後手段。輕微的痔瘡症狀,如輕微出血或瘙癢,通常可以通過飲食調整、增加纖維攝取、保持水分充足、規律排便等保守方法來控制。


痔瘡會復發嗎?
痔瘡有可能會復發,特別是如果患者沒有改變導致痔瘡形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便秘、久坐、飲食中纖維攝取不足等。此外,手術後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或不遵循醫生的建議,也可能導致痔瘡復發。


坐上別人坐熱的櫈,會導致痔瘡嗎?
這是一種常見的迷思,但並沒有醫學根據。痔瘡主要是由於長期便秘、腹壓增加、懷孕、年齡等因素引起的肛門和直腸靜脈擴張。坐熱的櫈子可能會讓肛門局部溫度升高,但這與痔瘡的形成無直接關係。


溫水坐浴對痔瘡有幫助嗎?
溫水坐浴對痔瘡有幫助。它可以促進肛門周圍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腫脹,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肛門清潔,預防感染。建議每天進行2-3次,每次約15-20分鐘,水溫控制在40-45℃。長期堅持可有效減輕不適,幫助痔瘡恢復。

關閉
家庭醫學普通科門診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五 (9am - 1pm & 2pm - 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