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膝關節現況
香港人口老化,隨着年齡增長會加速骨質和肌肉流失,不少人面對關節痛需要換膝關節,進行置換手術。膝關節置換手術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最長的手術之一,截至2024年6月30日個案共有33,951宗,輪候時間約4年。
膝關節病變風險
膝關節病變風險
當膝關節出現病變,不少病人會選擇忍耐,直至下肢難以活動。其實膝關節病變除了降低活動能力,更會為病人帶來以下影響:
- 生活質素下降:膝關節難以活動,令病人不願外出,嚴重影響社交活動
- 其他關節損耗:身體下意識減少讓病腳負重,反增加其他關節的壓力,提早出現勞損
- 少肌症:缺少活動,肌肉容易萎縮,年過四十,肌肉量更會每十年減少8%或以上,活動更感無力,造成惡性循環
甚麼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甚麼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一項安全和認受性高的手術,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透過最先進的定位及導航科技,可為有需要的病人將出現病變的膝關節置換為人工關節,讓病人在術後回復行動力。過程中會將已受損的膝關節和軟骨切除,於股骨和脛骨上裝上由金屬及塑膠製成的人工關節,並以骨水泥作固定。手術後,膝關節的活動幅度可回復正常,改善原有的關節變形和僵硬等問題,膝關節的痛楚將會大大減小。
適合手術人士
適合手術人士
當以其他方法無法治療膝痛,影響病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便可考慮換膝關節,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常見之症狀如下:
- 退化性關節炎:由關節慢性勞損引起
- 類風濕性關節炎:成因未明,屬自身免疫系統問題
- 創傷引致之關節炎:意外受創,以及因關節受傷而引致軟骨退化或增生
優點
優點
- 物料耐用:研究證實人工關節可使用15至20年
- 傷口較少:採用微創手術,傷口僅約7至10厘米,康復速度較快
- 快速復元:一般在術後翌日已可在醫護人員協助下站立,傷口疼痛會在三至四天慢慢減退
- 準確度高:個人化人工膝關節手術器械(PSI)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TKA)中的最新技術,能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掃描(MRI)所計算出來的3D影像,令關節假體無縫的植入患者膝蓋關節之內
術前準備
術前準備
- 常規檢查:須接受常規檢查,包括驗血、X光影像及心電圖檢查
- 控制病情:如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貧血、氣促等問 題,需於術前穩定原有病情
- 禁食:須於術前八小時開始禁食
手術藥物
手術藥物
- 麻醉劑:視乎病人的健康情況及病情,須接受全身或半身麻醉
- 注射抗生素:為免病人的傷口出現細菌感染,或有需要注射預防性抗生素
術後處理
術後處理
- 止痛藥:控制痛楚及術後症狀
- 物理治療:保持關節活動幅度及血液流動,減低深層靜脈栓塞風險
- 步行輔助器:協助恢復大腿肌力,避免讓膝關節過度負重
手術有關的風險及併發症
手術有關的風險及併發症
隨著科技進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併發症風險並不常見,而有關的併發症包括傷口發炎或癒合不良、失血、深層靜脈栓塞、骨折、神經受損,以及人工關節鬆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