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麼是膽石?
膽囊負責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膽汁是由膽酸鹽、膽固醇、卵磷脂等組成,當這些物質比例失衡,就會在膽囊出現沉積物,慢慢形成膽石。除了膽囊內生石,肝臟膽管也可生石。醫學界推算本港每10人中便有1人患膽石問題,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但至今仍未掌握其成因。
症狀
膽石常見徵狀是上腹氣脹痛,症狀在飯後會更明顯,尤其進食比較油膩的食物後,右上腹會感到不適,甚至會延伸至背部,令患者感到噁心或嘔吐。如膽囊受細菌感染、發炎,病人會感到右上腹痛。若膽石排出至肝臟總膽管,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總膽管閉塞,導致膽管發炎、黃疸病、胰臟發炎,可構成生命危險。
成因
醫學界未完全了解生膽石的成因,但估計與家族遺傳有關,如果家庭中有成員曾經患過膽石,其他家人也有較高的機會受到影響。女性、肥胖人士、患有紅血球病及曾接受胃部切除人士也較易患有膽石問題。
一些長期病患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肝炎患者及其他慢性疾病,如果患有膽石,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特別是糖尿病患者,由於神經感覺較差,往往較遲發現膽石問題。一旦引發急性膽囊炎,更容易併發腎衰竭或其他器官衰竭,死亡率亦較高。
診斷
臨床上可以通過超聲波檢查來診斷是否存在膽石,即使微細如沙石般的膽石也可找到。而磁力共振檢查則可以幫助了解患者的膽管結構。是否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取決於患者的症狀及是否存在併發症,例如出現膽發炎或影響肝功能等。手術包括切除整個膽囊、或使用膽管鏡取出總膽管內的膽石。
治療方法
許多膽結石患者抗拒切除膽囊,誤以為會影響消化功能。膽囊只是儲存膽汁的器官,膽汁由肝臟分泌,切除後仍能直接流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對消化功能影響很小。手術切除膽囊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案,患者將不再受膽結石相關併發症的困擾,未來因相關疾病再次入院的幾率也消除了,治療選擇包括:
- 藥物
患者可以服用藥物來溶解膽結石,但成效取決於膽石的構成物。它僅對純膽固醇結石有效。而大多數結石是混合型,無法透過藥物溶解。一旦停止治療,膽石很快再次形成,所以較少使用這種治療方法。 - 微創割膽手術
在患者腹部刺穿3-4個約0.5至1厘米小切口,將內窺鏡及手術儀器放入體內,醫生便能透過屏幕切除膽囊。好處是傷口細及失血少,減低患者的痛楚及傷口受感染風險,病人一般可在手術後當日或翌日出院。 - 微創單孔割膽手術
手術透過在肚臍處切開一個長約 2-3 厘米的切口,將手術儀器和內窺鏡通過套管放入腹腔內便可進行割膽手術。由於傷口位於肚臍內側,復原後難以察覺。患者皆可立即恢復飲食,並於當天或隔天出院。由於這個單一傷口較大(單孔3厘米傷口 vs. 多孔0.5-1厘米傷口),疼痛程度可能稍微高於多孔微創手術。 - 傳統膽囊切除手術
手術過程中,在右上腹部開一個約6至10厘米的切口,但因為涉及肌肉和筋膜,術後的恢復期相對於腹腔鏡手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