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是最普遍的心臟病之一,單在 2019 年本港已有 3,740 人死於冠心病。冠心病可分為慢性及急性,後者的死亡率更高達 30%,如病人未能在黃金4 小時內接受打通血管治療(例如溶血劑、「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搭橋手術,病人便有較大的後遺症風險。)
通波仔手術是什麼?
冠心病的成因是負責為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因脂肪斑塊積聚而出現變窄、阻塞問題,導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令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者更會出現心肌壞死及有死亡風險。
如患者的冠狀動脈收窄或阻塞情況已達 70%,或因急性冠心病送院,便有可能須接受通波仔手術。現時「通波仔」手術,屬微創手術的一種,創傷性低及成功率高。通波仔與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雖然同樣用於恢復心臟血液供應。
通波仔手術 |
搭橋手術 | |
手術過程 |
從病人手腕或大腿內側動脈放入微細導管,延伸至收窄的心臟血管位置,於導管放出小球囊,充氣後撐開血管,再植入支架避免血管再度收窄。 |
從病人胸腔或手腳取出血管,搭建管道繞過被堵塞的血管部分,讓血液恢復流通。 |
使用時機 |
創傷性低,通常作為冠心病首選治療方法,9成冠心病患者均可使用。 |
如病人的血管收窄至無法讓心導管通過、有多條冠狀動脈閉塞,或血管鈣化情況嚴重而無法使用通波仔手術。 |
麻醉 |
病人可選擇不用全身麻醉/局部麻醉 |
病人必須全身麻醉 |
康復時間 |
術後 1 至 2 日可出院 |
須幾星期至幾個月 |
在通波仔手術進行前,醫生必須為病人進行心導管及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以準確評估病人的血管狀況,是現時診斷心臟病的「黃金標準」。在X光透視下,醫生會以穿刺方式,讓特製的導管經末梢動脈到達病人心臟和血管,抽取血液,並注射顯影劑以進行心血管造影。
本院的混合心導管檢查及介入治療手術室配置血管內超聲波(IVUS)及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此技術可廣泛應用於通波仔手術前或後,協助醫生即時觀察血管內壁情況,如找出危險的粥樣斑塊、識別血栓、及監控支架植入後支架有否緊貼血管壁,以減低病人再次心臟病發風險。
什麼是血管內超聲波(IVUS)及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
- 血管內超聲波(IVUS)不含輻射,幫助醫生掌握血管的管壁形態及狹窄程度,有較長的臨床應用歷史。
- 而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則是利用紅外線光學技術,在進行心臟手術時反射出二維或三維影像,畫像清晰度高,有助提升手術的精確度。
醫生完成通波仔手術後,為了防止血管再度收窄,一般會在病變部位植入一個呈網管狀的鋼製醫療儀器,支撐剛擴張的動脈血管。支架的構造特殊,表面附有藥物塗層,可有效減緩血管內壁細胞增生。
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後,血液流通管道雖然已被打通,但不代表脂肪斑塊會消失,因此病人在通波仔手術後仍須長期服藥物,減少脂肪斑塊積聚於血管或支架的風險。另外,病人亦要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戒煙、通過運動及健康飲食控制三高,才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