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是慢性腦部衰退的疾病,其成因是由於腦幹內的「黑質體」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導致肌肉不受控制,例如手腳不斷抖動、因肌肉僵硬令動作遲緩或步履不穩,也會影響口及面部肌肉協調,變得木無表情,連說話表達亦出現問題。大部分柏金遜症屬原發性,確切成因未明,暫時只知道與年老和遺傳有關,平均發病年齡為六十歲以上,但約有一成患者在四十歲前發病。個別的疾病或頭部受傷,例如長期服用止暈藥、金屬中毒、腫瘤、腦炎、中風及腦部受創等,都有機會増加患柏金遜症的機會。

柏金遜症早期治療
柏金遜症早期治療

大腦不只控制人的思想,還有身體的活動能力,因此腦部疾病必須及早治療,以免病情日趨嚴重,影響生活。柏金遜症因退化而起,目前的治療方法只能治標,主要是透過藥物紓緩病徵,維持活動能力。假如情況嚴重至無法用藥控制,可採用近年新引入的微創深層腦部刺激手術。手術時,醫生會在患者頭頂鑽開幾個小洞,把電極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內,再透過電綫連接到植入肩膊或胸前的刺激器。原理是利用刺激器釋出電流,刺激腦部組織,藉此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據知這種技術在外國已相當成熟,許多研究報告亦證明其功效顯著。但由於刺激器須植入體內,患者初期或會感到不適或不習慣,而刺激器亦跟心臟起搏器一樣,須定期更換電池。

柏金遜症晚期症狀
柏金遜症晚期症狀

柏金遜症並非突發性疾病,病情是會逐漸惡化的。當病情轉差時,病徵會由一邊身發展至兩側、步行時腳部不能提起,甚至失去平衡力,容易跌倒,患者會以急促的「碎步」走路,以保持重心。當病情進一步惡化時,患者即使在服藥後,亦有可能出現不自主動作,當藥力失效時,更會完全失去活動能力,甚至說話不清、吞嚥困難。按患者的退化速度,由病情轉差至失去活動能力,可快至三、四年,亦有可能長達十年以上。

柏金遜症其他影響
柏金遜症其他影響

柏金遜症雖然不會直接致命,但患者隨之逐漸失去走路及吞嚥能力,除了容易跌倒受傷外,更有可能因吞食嗆喉而引致肺炎,對生命構成威脅。所以患者及家人應小心處理日常生活各項細節,避免發生意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