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正

– 以下內容經 盧家業醫生 審校

心律不正的現況

估計香港約有七至八萬人受心律不正(又稱心律不整或心律不齊)問題影響,而患病風險還會隨着年紀增長而上升,其中又以心房纖維性顫動和心室纖維顫動最普遍,若心律不正患者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死亡率將增加兩倍,患上中風及心臟衰竭風險亦較常人高約5倍及3倍。

 

甚麼是心律不正?

心臟不規則地跳動、過快(心跳每分鐘超過100次)、過慢(心跳每分鐘少過50次)或心悸(間歇性心跳過快或紊亂),一概稱為心律不正。不正常的心跳也一樣,可分為「心搏過緩」,即每分鐘少於60次,而「心搏過速」則指每分鐘逾100次,下列為最常見的心律不正問題:

  • 心室纖維顫動(VF): 最嚴重的心律不正,也是半數心臟病猝死的「元兇」。急速而混亂的心跳妨礙下心腔將血液和氧份泵至腦部及身體,甚至令心臟完全停頓,數分鐘內便會死亡。
  • 心房纖維顫動(AF): 患者的上心腔、心房會急速及紊亂地顫動,令心跳變得不規則,有時每分鐘高達200次。雖然不會直接致命,卻會導致其他心臟問題及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的中風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
  • 心室心搏過速(VT) : 症狀是心跳極快,可以轉化成致命性的心室顫動,須及早監察和治療。
  • 病竇症候群(SSS): 又稱竇房結功能異常,指一系列竇房結功能失調,如在休息時心跳率會不正常地緩慢、運動時不能加快、未能因應腎上腺素調節等等。
  • 心室心搏過速(SVT): 危險性相對較低,通常驟來驟去,由數分鐘以至數小時不等,可引起心悸、昏暈或氣促。
心律不正的症狀
心律不正的症狀

部分心律不正病人可以症狀全無,或是感覺到心跳加快,減慢,或不規則的心跳。一般人在靜態時,正常心跳速度是成人每分鐘跳動60至100次不等,如每分鐘心跳少於60次,便會出現乏力、氣促、頭暈、心翳、胸口痛、疲倦,甚至暈厥或昏厥。

同樣地,若心律不正常地過快或紊亂,也可以影響重要器官的氧流量,情況嚴重時,可引起頭暈、昏暈(昏厥)、休克,甚至心臟性猝死。

心律不正的成因 + 風險因素
心律不正的成因 + 風險因素

心律不正主要是心房竇房結出現問題,這區域的功能一旦受損,又或心房心室傳導受影響,便會令負責協調心臟收縮的電脈衝受到影響,有可能導致心律不正。

 

心律不正的風險因素

  • 遺傳病(遺傳基因失調)、家族病史
  • 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
  • 甲狀腺失調
  • 糖尿病
  • 電解質不平衡
  • 都市生活壓力、精神緊張
如何診斷心律不正 + 治療方法
如何診斷心律不正 + 治療方法
  • 24小時心電圖檢查:病人須隨身攜帶「Holter」小型儀器,以監察及記錄心跳情況,讓心臟科醫生評估心悸或心律不正的程度。
  • 心臟超聲波掃描:利用超聲波獲取清晰的心臟影像,以檢驗不規則的心臟收縮,視乎病人狀況,心臟科醫生或會建議病人同時接受運動心電圖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測。
  • 電生理檢查:經血管將數條極幼細的導管導入心臟,測量心臟電流訊號和傳導路徑,深入了解患者的心跳模式,並取得詳細的心跳頻率紀錄。

 

心律不正的治療方法

心律不正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心臟科醫生會根據心律不正的類型及病人狀況而定。

  • 導管消融術 : 現時最常見及標準的治療方法,這項微創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心臟科醫生將導管引至心室位置,利用末端的電極找出影響心臟不正常跳動的部分並加以糾正。可針對多種心律不正問題,成功率高,長遠還有望擺脫藥物治療。
  • 植入儀器 : 於心律不正病人的胸口植入人工心臟除顫器、起搏器或心臟再同步治療裝置,透過預先調較的電脈衝刺激心臟,糾正心跳節奏,藉此改善心臟功能,減低猝死風險。
  • 藥物治療 : 新一代抗凝血藥物證實可有效對抗中風,除減少發病率外,更重要是顱內出血的風險比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為低。新藥採用固定劑量,病人毋須再受定期驗血及限制飲食之苦。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