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的現況
腦中風是一種常見病症,單2018年,本港就有3,016個個案死於腦中風。腦中風 不單是全港第四號殺手,還可以導致患者嚴重殘障,對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 重負擔,絕對不容忽視。
甚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即「大腦血管疾病」。當腦中風症狀出現後,平均每分鐘有190萬個腦 細胞因突然缺氧而壞死,可導致患者嚴重殘障,對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 擔,絕對不容忽視。
腦中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阻塞導致腦梗塞,大約有八成個案屬此類。另外兩成是出血性中風,即血管破損導致血液溢出到腦組織,令腦神經受損。出血性中風的死亡率比缺血性中風高。
在腦中風出現前,部分病人或會出現小中風。小中風正名為「暫時性腦缺血發 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並不是小型或輕微的中風。小中風源於腦 部血液供應受阻而引起的暫時性神經功能異常,因而引起中風徵狀。如能及早 察覺小中風,便有助預防隨之而來的大中風。 記著口訣「談笑用兵」,如患者「談」話不清、「笑」臉不對稱、手腳無力「 用」不了,便要儘快致電999召喚救「兵」。
小中風的徵兆
以下症狀通常只維持幾分鐘,最長不過 1 小時,事後病人如無事發生過一樣, 完全恢復正常。
- 半邊手腳或臉部突然無力或麻木
- 突然失語,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又或不明白別人的說話
- 突然出現劇烈頭痛
- 感到暈眩,身體無法平衡,或不聽使喚擺向一邊
- 單邊視力出現問題,如電影落幕一樣,眼前突然漆黑一片。
缺血性腦中風VS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中風 | 出血性中風 | |
概述 |
即腦血管栓塞,約佔整體中風數目七至八成。 |
俗稱「爆血管」,即腦血管突然破裂出血。 |
症狀 |
半身乏力、麻痺、步伐不協調或語言障礙等。 |
通常來得又急又重,原因是出血可導致腦內積聚血塊,擠壓腦部,令顱內壓力上升,可引起嚴重頭痛、嘔吐、神智不清等情況,甚至昏迷。 |
- 血管問題: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即血管內壁積聚了脂肪斑塊,令血管內 通道收窄,影響血液供應或流動不暢順,增加血塊形成的風險。血管內壁 的脂肪斑塊亦可能鬆脫,堵塞血管,引致中風。其他的血管問題如腦動脈 瘤、腦動靜脈畸形、腦海綿狀血管瘤等,都可能導致腦出血。
- 心跳不正:這會增加血塊形成的風險。若血塊堵塞腦部的幼細血管,便 會引起中風。
- 其他原因:例如患有或服用一些有助血塊形成的疾病或藥物。
腦中風的風險因素
- 家族有中風病史
- 50歲以上,年紀愈大,機會愈高
- 曾出現「小中風」(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 患有代謝症候群,如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
- 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不正等
- 肥胖
- 缺乏運動
- 壓力過大
- 酗酒
- 吸煙
- 初步檢查:包括監察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以及分析生活習慣,醫生 亦會檢視病歷和作臨床檢查。
- 影像檢查:根據初步檢查結果,醫生會考慮為病人作進一步檢查,包括 較仔細的影像檢查,如腦神經血管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和超聲波 造影等。
腦中風的治療方法
腦中風有搶救的黃金期,病人愈早獲得治療,康復進度愈理想。
缺血性腦中風治療
靜脈溶栓藥物注射(溶血針) | 患者必需於病發後4.5小時以內使用,能有效改善腦中風患者的預後和減低死亡率。不過,如病人身體狀況會加快腦部或其他器官出血、有腦出血病史或腦中風症狀已超出黃金時間,便不適宜使用溶血針。 |
導管取栓術(通血管手術) |
醫生會從動脈將導管引導至血栓塞位置,直接將血栓吸出,可針對較大的血管閉塞。 |
出血性腦中風治療
揪出出血源頭 | 醫生必須先評估病情,例如觀察顱壓變化,並利用電腦掃描找出出血位置及情況,穩定病人的各項生理指數,再考慮適合的治療方案。 |
手術治療 |
如腦壓過高,便需要使用降低腦壓藥物,或以手術引流腦水或移除血塊,從而控制顱內壓力。如出血由血管畸形或血管瘤所致,便要透過開腦或導管手術處理。 |
腦中風患者因腦部受損區域、範圍不同,會造成程度不一的肢體殘障、吞嚥、 言語、認知、心理等障礙。病人如能把握在腦中風後首三個月接受復康治療, 進展程度會較快,亦可避免其後出現不能逆轉的退化問題(如肢體關節僵硬變 形)。
腦中風的全面復康
全面的腦中風復康應包括:
- 功能:包括身體機能、思維能力、自理能力、工作技能
- 生活及社會職能:指能否履行某個角色,如病人原本是一名母親,會否 有能力再照顧孩子?原本是一名司機,能否再駕車?
- 找出導致中風的風險因素加以處理,以預防二次中風
由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言語治療組成的混合治療,有助腦中風患者重投日常 社交生活。
- 物理治療:針對四肢的活動及協調能力
- 職業治療:集中訓練認知能力(如記性、對外界的反應),按病人的需求設計 或挑選合適的輔助器材,如餐具,以提升其生活上的獨立性及自主性。
- 言語治療:著重口腔各部分肌肉訓練,協助改善說話不清及吞嚥困難等問題。